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研究与开发

齿轮制造工艺规划方案(一)

发布时间:2024-12-27 | 来源:燕青谈齿轮 | 作者:麻俊方
   最近5年以来,随着传统产业升级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国家层面对于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齿轮行业同样面临着风险和机会。尤其是最近三年以来,随着风电、新能源汽车、高端工程机械、高精度齿轮箱以及机器人减速机等蓬勃发展,对于齿轮制造工艺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

  身处行业内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必须要思考我们的工艺能否跟上这轮变革。有的企业需要建立全新的制造产线,有的需要对现有产线进行升级改造,不同类型的工艺手段和信息化、自动化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新的冲击。我们必须要冷静分析、大胆决策、合理规划,才能适应变革,取得新的增长机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决策。本文将针对不同产品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说一下圆柱齿轮工艺规划思路。

  一、产品需求及产线定义

  首先,要对产品自身进行精确规划,一般一条产线的寿命最少需要运行十年以上,因此就要在初始阶段,对于十年内的产品规划有一个清晰的掌握。必须明确产品的尺寸、结构、精度,预计产能,以及后期需求的可能变化情况,对自己的产线有一个清晰定位。在这方面,有的企业做的不到位。以中等模数的汽车齿轮产线为例,一般一款变速箱或者驱动桥,其适配的车型会比较明确,后期整车改款或升级时,动力总成升级会间隔一代,也就是至少有5年时间。年产量一般是在10万套以上,因此,我们就需要明确其内外径尺寸范围、模数范围、精度要求,一般内外径不会超过300mm,模数一般在2-6mm,成品精度在6-8级之间,这也是国内价格战最激烈的产品范围。对于设备来说,就需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正常齿轮产品生产流程一般为车削、滚齿、拉齿、插齿、热处理以及热后磨削。

  对于工程机械和农机行业来说,一般单个型号的整机年市场容量都不大,最多一年3-5万台。但是,其规格系列较多,以拖拉机为例,2023年我国功率在100马力及以上的大型拖拉机产量为10万台左右,25马力以下的小型拖拉机产量为16.9万台,但是分属于几十家有规模的主机厂,不如乘用车市场主流车企一个月的销量。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充分考虑使设备规格能够兼容所有机型,且尽量通用化、换型快捷方便,尽可能减少积压在制及设备利用率不均衡。


  二、热前加工工艺规划

  通常我们就需要将热前加工做成一个自动化产线,热后磨削和磨齿一个自动化单元,尽可能实现高效低成本生产。车削设备,选择余地较多,一般是选择国产成熟的浙江海德曼、沈阳机床、宝鸡机床,以及日韩的马扎克、威压,台湾品牌油机、友佳等,最好搭配发那科、ABB、KUKA、安川等上下料机器人,或者是桁架机械手,滚齿机可选择余地也很多,随着磨齿工艺的普及,对于外齿轮,热前滚齿精度的要求一般在7级左右即可,并且普遍采取高速干切滚齿工艺,在这方面,国产设备需要选择相对成熟的秦川、南京二机床、重庆机床等老字号厂家,或者是民营新势力浙江陀曼、浙江佳雪、中山迈雷特等,最好选用直驱高速型号,使用粉末冶金高速钢滚刀或整体硬质合金滚刀,尽可能提升生产节拍。不差钱的,或者是可以用来装门面的,直接一步到位,滚齿选择格里森、日本尼得科、韩国SNT等国际品牌,至于相关的倒棱设备、工装、自动检测设备等,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匹配。目前根据测算,中等模数盘形圆柱齿轮热前一组整线投资,纯国产设备一般可以控制在人民币600万以内,若选择进口滚齿设备,一般可控制在人民币1000万以内。

  至于内齿轮加工,一般采用的是插齿、拉齿、车齿工艺。插齿工艺成本较低,但是相对来说效率也低,是一种传统的内齿加工方法,适应性强,可以将退刀槽做的很小,并且适合于盲孔的内齿加工。对于螺旋内齿,就需要匹配斜齿功能的插齿机来满足需求。目前插齿机进口品牌不多,国内常用的一般是宜昌长机科技、南京二机床等。拉齿加工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加工工艺,一般用在模数3mm以下的通孔,这个工艺最大弊端就是刀具成本较高。拉床设备国内主要以湖南长沙地区的南方拉床、长沙思胜、浙江畅尔拉床,国外高端的Klink在一些大企业中也有应用。

  车齿加工是很久以前就发明的一种加工工艺,在21世纪又随着数控技术、刀具技术和工艺仿真技术又重新焕发活力。车齿加工的优点主要是内外齿都可以加工,且可以将毛坯车削和齿面加工集成到同一台设备,柔性较高,生产效率也较高。但是,车齿加工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刀具设计复杂、相关技术国内装备产业链不成熟,设备成本较高,随着国产设备的不断进步,车齿工艺将不再是高高在上。Gleason、EMAG、Pittler、Profilator、Liebherr、研一、等国际厂商,在国内占有率较高,但是重庆机床、秦川机床、浙江劳伦斯等厂商,正在补足短板,迎头赶上。

  大规模批量生产线,对于关键尺寸及关键质量特性,最好采用自动测量、自动数据收集模式,国内齿轮产线热前自动检测的参数一般为齿坯定位面的尺寸、齿面公法线尺寸、齿圈跳动以及轴台的尺寸等。接触式测量设备以雷尼绍、无锡恩梯、秦川思源、中原量仪、哈量、成量、重庆机床等厂家为主,非接触式和蓝光扫描设备甚至是视觉检测设备,在高端的齿轮生产线也开始逐步使用,如基恩士、海康威视等。

  三、对于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正确理解

  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基础,是稳定的生产设备、稳定的加工刀具、稳定的原材料一致性以及稳定的管理模式。盲目的追求高大上,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以及投入产出比不符等问题。如果企业为了追求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不顾原材料稳定性差以及员工不严格保养维护设备等实际现状,收集的数据往往是一堆没有价值的数据,产品换型时,在生产线初始建立的一些尺寸合格标准、节拍模型、工序工时等基础数据,又需要花费大量资源进行维护,得不偿失。同时,由于采用了昂贵的IOT设备以及检测设备,投资成本较高,还得花大力气其伺候和照顾这些硬件,无形中增加了负担,只图了一个表面的光鲜亮丽。

  到底要不要带自动化?得根据实际需求,盲目的自动化,会丧失灵活性。另外,信息化的基础不一定非得是自动化,如单机设备IOT信息收集手段较为完善,且搭配上一个适合自己企业运行状态的MES,同样可以实现精细化管控。对于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关键是要掌握主动权,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工序,尽量还是要自己去做规划,设备选型;也可以通过多方调研、考察。邀请潜在供应商进行深入沟通,了解行业内最新设备、工艺、刀具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避免盲目投资,也避免投产即落后。

[ 技术中心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