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最新技术资讯

基于设计生产闭环控制的乘用车驱动桥NVH优化方法

发布时间:2024-05-13 | 来源:传动技术 | 作者:高洪彪等
   振动噪声(NVH)是乘用车驱动桥开发的重要考核指标。影响振动噪声表现的因素较多,来源于产品设计、零部件加工质量、总成装配质量等各个方面。从产品设计角度,螺旋锥齿轮专用设计软件与传动系统仿真软件结合(Gems/Kimos+Masta),是进行驱动桥总成 NVH 开发的最新手段,齿轮副参数开发和驱动桥总成开发协同进行,可以从源头上统筹开展驱动桥 NVH 优化。从生产加工角度,螺旋锥齿轮不管是采用何种精加工工艺,其实际齿貌与理论齿貌都会存在偏差,在总成状态下接触区也会有少许变化。如何获取实际齿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仿真分析,获取基于实际齿貌的齿轮副传递误差特性、驱动桥 NVH 特性,用于指导螺旋锥齿轮设计及生产,实现设计生产的闭环控制,对于驱动桥 NVH 的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驱动桥是乘用车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降速、增扭、改变动力传递方向的作用;由于处于传动系末端,承受扭矩工况恶劣、复杂,其要同时满足疲劳耐久、NVH 表现等诸多要求。随着客户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及技术进步,乘用车噪声品质要求日益严苛,如何在兼顾疲劳耐久寿命前提下,提升驱动桥 NVH 表现,是驱动桥开发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提升整车 NVH 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螺旋锥齿轮副作为驱动桥噪声问题的主要来源,其传递机理为由齿轮副啮合偏差产生的传递误差引起齿轮振动,通过轴承传递到壳体,由结构振动产生声辐射,从而形成噪声。因此,降低齿轮传递误差、优化系统刚度、降低峰值响应成为优化驱动桥 NVH 的主要方法。

  从产品设计角度,应用系统仿真软件 MASTA、结合螺旋锥齿轮专用设计软件 Gems/Kimos,可以从源头上统筹开展激励源、传递路径、振动响应的系统优化,从而达成预测振动噪声风险的目的;在提升产品 NVH 品质的同时,将 NVH 开发提前到产品设计确定前,将极大减少产品设计周期及试验周期。

  从生产加工角度,国内乘用车螺伞齿轮热后精加工除了采用磨齿工序外,通常还会增加研齿工序。一方面,通过研齿工艺改善接触区形态,优化传递误差,一定程度提高总成噪声表现;另一方面,研齿工艺也会少许改变齿面形貌,通过闭环控制手段,将研齿工艺形成的实际齿貌进行仿真分析,获取基于实际齿貌的齿轮副传递误差特性、驱动桥 NVH 特性,从而实现螺旋锥齿轮的设计生产闭环控制,这对于乘用车驱动桥 NVH 性能开发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某乘用车驱动桥产品为例,本文通过零部件产品设计、系统仿真分析、生产工艺优化及闭环控制等手段,实现总成 NVH 优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试验验证,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极具推广价值。

  一、问题描述

  本文研究的驱动桥总成进行台架 NVH 试验过程中,在驱动工况输入转速4200r/min时,出现齿轮啮合阶次超标问题,超出大约6dBA。

  同批次驱动桥总成装车后,在整车 NVH 主观评价试验过程中,在驱动工况140km/h(对应主齿输入转速4200r/min左右),车内可以感知到啸叫噪声;通过客观测试识别到12阶阶次噪声明显,与总计值差值较小,阶次噪声不满足要求。

  台架试验和整车测试的滑行工况,主客观测试均没有问题。

  通过台架试验、整车测试可以发现,NVH 问题均明确指向驱动工况、尤其是140km/h(对应主齿输入转速4200r/min左右)车速段,以此为导向开展系统性问题排查及 NVH 优化工作。


  二、问题分析

  驱动桥噪声产生机理分析:为满足螺旋锥齿轮加载后弯曲疲劳、接触疲劳性能,齿轮副需要进行齿面微观修形设计,从而导致齿轮副运转时会产生传递误差;另一方面,主减速器壳体在受载后的变形会导致齿轮副产生错位量,也会影响传递误差。

  传递误差是驱动桥总成噪声的激励源,其引起的动态啮合力变化通过轴承等传递路径传递到壳体;经系统响应后,产生振动以及声辐射噪声。


  总成系统模型搭建:利用 Masta软件,建立该驱动桥总成的仿真分析模型,其中,主减速器壳采用全有限元方式导入,在 Masta中运行缩聚,获得主减速器壳准确的刚度、质量和模态信息,从而获得准确的动力学仿真模型;螺旋锥齿轮设计数据由 GEMS/KIMOS等齿轮设计软件导入,行业内通常采用原始的、理论的齿轮设计数据,这样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并以此为依据按需开展齿轮设计优化。


  上述仿真分析模型,还可以生成不同载荷阶段的齿轮副错位量信息,用于指导齿轮副微观修形设计。

  齿轮设计回顾:考虑导入有限元壳体时的齿轮副错位量,结合齿轮加载后变形趋势,确定齿轮副的正驱空载接触区:齿长方向位于中间偏小端;齿高方向位于中间。


  设计空载传动误差为40μrad左右。

  


  齿轮加工:本文研究的齿轮在磨齿工序后加入了研齿工序。同批次成品齿轮副的齿貌:从动锥齿轮齿貌相对于理论齿貌的吻合度依旧很好;主动锥齿轮齿貌相对理论齿貌有一定差异。


  在滚动检验机上进行接触区确认,实际接触区与理论接触区有一定差异,实际接触区更接近于倒三角形状,而理论接触区为菱形。


  成品齿轮副实际齿貌、实际接触区形态均与理论设计有所差异。相比于基于原始理论设计的仿真分析,通过基于实际齿貌的仿真分析,获取基于实际齿貌的齿轮副传递误差特性、驱动桥 NVH 特性,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噪声问题点,针对性采取噪声优化手段,对产品开发更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实际齿貌状态的齿轮特性分析:基于实际测量的齿面误差数据,利用 GEMS软件,将齿轮副的实际齿貌,反调为理论齿貌,形成基于实际齿貌的设计文件;以此为基础,利用 GEMS 软件,进行接触分析,如图14,仿真接触区结果与齿轮副实际接触区吻合很好。结合 MASTA 软件的错位量信息,进行加载接触分析计算。


  通过对比原始设计文件与基于实际齿貌的设计文件仿真结果发现:实际加工的齿轮空载接触区偏齿顶,在加载后齿轮啮合最大应力值出现在齿顶部,相对应地,齿轮加载传递误差值也远高于原设计。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通过研齿优化的方式,针对性地改善齿轮副接触区形态,从而改进实际传递误差状态。

  三、优化方案及验证

  研齿加工工艺优化:研齿不仅可以改善磨齿后的齿面微观状态,经过良好研齿的齿轮能够显著优化接触区形态、纠正不良接触区,从而使齿轮副啮合更加平稳,起到降低、甚至消除齿轮副啸叫噪声的作用。

  基于前期试制齿轮副实际接触区形态及仿真结果,从多方面制定研齿工艺优化策略:降低扭矩、增加循环次数,在减小扭矩波动前提下,提升表面质量;增加齿顶研齿循环,减轻从齿齿顶接触;优化研齿路径,改善接触区形态。


 

  从齿轮滚动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研齿工艺优化后,齿轮接触区改善明显:圆润饱满,位置适中。

  仿真计算结果对比:齿轮进行研齿优化后,同样利用 GEMS软件,将研齿优化后的实际齿貌反调为新的理论齿貌,以此为基础,计算其空载传递误差,结合 MASTA 软件的错位量信息,计算加载传递误差。

  从仿真效果看,研齿工艺优化后的齿轮传递误差降低明显,基本达到了原设计水平,甚至在加载传递误差表现方面略优于原设计。


  齿轮副噪声和传递误差检测结果及对比: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优化后齿轮副的噪声和传递误差均有明显改善。



  总成装配:齿轮装配的优劣对总成 NVH 表现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际装配中,一般保证齿轮侧隙在要求范围内,齿轮接触区形态与齿轮副加工完成进行的滚动检测结果保持一致。

  研齿优化件在总成状态下接触区形态如图23, 与齿轮副本身一致。


  试验验证:对优化后驱动桥总成先后进行台架 NVH 试验、整车 NVH 主、客观评价。

  从台架 NVH 试验可以看出,改进效果明显;全转速段阶次噪声均大幅降低,尤其是4200r/min转速段,相比改进前阶次噪声降低8dB以上。


  整车 NVH 主观评价,在驱动工况全车速段没有啸叫噪声;通过客观测试识别的12阶阶次噪声,与总计值差值较大,以140km/h(对应主齿输入转速4200r/min左右)为例,差值接近20dB。

  台架试验和整车测试的滑行工况,主、客观测试均没有问题。


  综合来看,改进效果显著。

  四、结 论

  本文以某乘用车驱动桥为例,针对其在台架 NVH 测试不合格、整车 NVH 测试中出现啸叫的问题,采用设计生产闭环控制的 NVH 优化方法,针对项目开展实际情况,通过研齿工艺优化方式,改善了齿轮接触区形态,提升驱动桥总成 NVH 性能,实现了结合生产实际状态的闭环仿真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经实际验证,本方法行之有效,为驱动桥 NVH 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行思路,最终总结如下:

  (1)螺旋锥齿轮实际加工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驱动桥总成 NVH 表现,相比商用车齿轮用途而言,乘用车用途齿轮 NVH 特性更敏感,加之乘用车对 NVH 特性要求更高,因此,对于乘用车用螺旋锥齿轮的加工误差(比如接触区等)控制需要更严格。

  (2)驱动桥 NVH 优化,需要从多维度统筹考虑,产品设计(齿轮设计、壳体设计等)、零部件质量(齿轮副接触区、壳体孔位加工精度等)、总成装配等方面;优化措施的选择,需要根据系统排查结论、结合项目实际开展情况,确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最终目的是实现驱动桥总成状态最大化达成设计意图,从而发挥产品的最佳性能。

  (3)仿真措施日趋完善,将 GEMS/KIMOS 等齿轮设计软件与 MASTA 系统仿真软件结合,可以进行基于齿轮实际加工状态的 NVH 仿真计算;经验证,该仿真计算准确,从而可以通过针对性的选择优化措施,最终实现设计、生产闭环控制的 NVH 仿真计算优化。

  参考文献略.

[ 技术中心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