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最新技术资讯

锥型齿轮断裂失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4-05-14 | 来源:物理测试 | 作者:王志苗等
   采用宏观断口形貌观察、元素光谱成分分析法、金相显微组织分析、非金属夹杂物分析,表面及基体硬度试验检测、表面硬化层深度测定等方法,对异常失效断裂的主动锥齿轮(控制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转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齿轮表层存在着较深的非马氏体组织,该组织降低了齿轮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降低了齿轮的整体疲劳极限,疲劳裂纹源起始于晶粒边界或氧化物的应力集中区域,沿晶界方向快速扩展,最终导致齿轮表层打齿断裂,严重降低了齿轮的抗弯强度。

  主减速器在汽车的传动系统中起到降低转速,增大转矩,同时改变转矩旋转方向的作用,其由一对或几对减速齿轮副构成,依靠齿数少的齿轮带动齿数多的齿轮实现减速,采用圆锥齿轮传动改变转矩旋转方向,主动锥齿轮即是此部分系统中重要的传动组成部件,其将动力输入,并传递给从动齿轮,实现控制汽车转向系统,调整内外车轮线速度,从而实现汽车车轮平稳转弯。

  锥齿轮的加工工艺为:下料→热锻造→正火(预先热处理)→粗加工→精加工→渗碳淬火→回火→精磨成型。预先热处理可以消除奥氏体组织的不均匀分布,消除锻造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减少裂纹出现的机会,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最终的淬火、回火热处理做准备 。

  本文研究的汽车主减速器齿轮未到正常服役期时,发生异常断裂,该件设计标准要求表面有效硬化层深 0.8 ~ 1.1 mm,表面硬度 58 ~ 64HRC,基体硬度 32 ~ 48HRC。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检测,为后期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分析检测

  宏观观察

  主动锥齿轮轮齿大部分断裂,未断裂轮齿根部也已出现宏观裂纹,观察断裂面,可在其中两处断齿上发现有明显贝纹线裂纹扩展痕迹,属低周疲劳断裂,图 1 为主动锥齿轮实物图。


  化学成分

  采用直读光谱仪测定轮齿表层化学成分,齿轮材质为 20CrMnTiH 钢,化学元素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符合 GB / T 3077—2015 《合金结构钢标准》中各元素含量的要求。


  硬度试验

  在残留齿面及基体内部取样,分别测定各部分洛氏硬度,试验结果如表 2 所示,基体检测值接近设计要求下限。齿轮表面平均硬度值低于设计要求,且硬度不均,表面硬度差距数值梯度大,说明表层存在异常组织,组织的不均匀性造成了硬度的差异。


  表面有效渗碳硬化层深度测定

  在表层 3 点处位置取样,利用显微维氏硬度计测量获取齿轮表面有效硬化层深度平均值,为 0.86 mm (要求 0.8 ~ 1.1 mm),硬度界限值 550HV1。依据标准(GB / T 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考核,测量结果超过要求最低值,符合设计要求。

  金相分析

  在断齿处制取金相试样,经粗磨、精磨、抛光,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非金属夹杂物(其会破坏基体组织的连续性,改变材料力的分布形式,并在此处产生应力集中),在断裂附近及基体均未发现明显非金属夹杂物,只存在少量球状氧化物,均在 1 级以下,如图 2 所示。因此其不是齿轮断裂的主要原因。


  将抛光好的试样经 4% 硝酸酒精浸蚀,洗净、吹干、显微观察,未断裂的齿轮表面渗碳硬化层显微组织为细针马氏体 + 少量残余奥氏体,如图3 所示,其显微组织属正常淬火后产物;心部显微组织为板条状贝氏体 + 索氏体(图 4),该组织会导致齿轮抗弯强度降低。但鉴于位于心部位置,不是主要受力部位,对齿轮断裂影响不大。


  断裂的齿轮根部表面存在网状非马氏体组织,测试其深度约为 0.04 mm(图 5)。渗碳(碳氮共渗)在淬火后零件表面理想的组织应该为细针状高碳马氏体,但因为热处理工艺及加工工艺等工序诸多不可控的因素,在齿轮表面形成了贝氏体、屈氏体(珠光体类)等一些非马氏体的混合组织,造成了严重的质量缺陷。非马氏体组织深度如果超标严重,在力学性能上就会出现零件表面硬度低的现象,影响硬度梯度,出现测试硬度不均匀的结果。


  齿轮齿根部存在非马氏体组织,国家汽车行业标准 QC / T 262—1999《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规定齿轮表面非马氏体组织最深不得超过 0.02 mm,该齿轮表面非马氏体深度为 0.04 mm,且呈网状沿原奥氏体晶界渗透。较深的非马氏体组织严重降低了齿轮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疲劳极限,并由晶粒边界或氧化物的应力集中区域萌生细微裂纹,形成裂纹源,使齿轮在后期服役啮合时因抗弯强度不足而断裂。

  二、检测结果讨论

  该齿轮表面有较深的非马氏体组织,且呈网状沿原奥氏体晶界渗透,该组织严重削弱齿轮表面及晶界强度,降低耐磨性和齿轮疲劳寿命(在相同作用力下,裂纹源的早期萌生,或者累计的裂纹损伤程度大都会降低齿轮疲劳系数,从而降低疲劳极限寿命),非马氏体组织的存在首先造成齿轮表面硬度不均,使齿轮在服役过程中,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疲劳裂纹源,多裂纹源的继续扩展最终导致齿轮断裂,使齿轮的疲劳寿命大大缩短,这是齿轮失效断裂的主要原因。

  三、改进措施及效果

  解决非马氏体组织产生的源头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选材时尽量减少会优先选择性氧化的元素(不同元素被优先氧化的顺序为 C > Ce > Ba > Mg > Al > Ti > Si > B >V >Nb > Mn > Cr> Cd > Fe > P > Mo > Sn > Ni > As > Cu);二是减少渗碳气氛的氧化性组分(如降低氧分压等),解决目前国内齿轮问题,选择第二种方式更易被生产商接受。

  具体措施为:(1) 非马氏体组织的产生说明热处理炉内有氧化气氛,应提升炉内渗碳气氛的洁净度,严格控制热处理炉的密封性,可适当延长热处理炉的排气时间,使炉内的渗碳气氛更纯净。(2) 本次失效的齿轮表层整体硬度偏低,适当提高表层硬度,可以提高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保证渗碳前工件表面的清洁度,提高表层硬度及均匀度。(3)渗碳过程中由于齿根部碳势较高,且冷却速度较其他部位慢,故齿根部易生成非马氏体组织,需适当增加齿轮的淬火冷却速度,以达到减轻或消除此缺陷的目的。

  四、结语

  依据改进建议,进行了热处理工艺调整(包括氧化气氛及淬火冷却工艺),对新一批的齿轮进行了抽样取点观察,未发现明显的网状表层非马氏体组织。彻底消除此组织对材质及热处理工艺要求均很高,工艺的调整大大改善了齿轮表层的组织缺陷,从最终分析结果及改进后的效果可以得知,本文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较高,且能为齿轮的处理工艺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技术中心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