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中心 » 最新技术资讯

基于 Gr10CrNi3Mo 材料航空齿轮磨削烧伤的有限元分析与烧伤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8 |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 | 作者:李岩
   齿轮磨削时,温升过高易导致磨削烧伤。航空齿轮对磨削烧伤尤为敏感,在高速重载的工况下,磨削烧伤产生的微裂纹迅速扩展,严重影响齿轮的使用性能。本文从 Gr10CrNi3Mo 材料航空齿轮磨削加工出发,研究了砂轮线速度、磨削切深等工艺参数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开展了齿轮成型磨削加工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合理性;利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了齿轮磨削烧伤预测模型,实现了对磨削烧伤的预测。

  航空领域中,齿轮传动因具备平稳、效率高等优势被大量使用。航空齿轮多采用成型磨削来提高齿面性能,磨削时砂轮与齿轮表面紧密贴合,切削液难以完全进入磨削区域,易发生齿面烧伤,在高速重载的工况下导致微裂纹扩展,甚至导致材料脱落,影响航空产品的整体性能。

  齿轮磨削过程中伴随着变形、断裂以及热量传递,是典型的热-力耦合问题,采用试验法研究磨削烧伤问题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缺点。数字仿真技术的发展,为齿轮磨削烧伤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向。J. S. Strenkowski 利用有限元 法研究了齿轮磨削时的平面应变和等效塑性应变对切屑分离的影响。T.Ozel 等学者根据应变、应力等系数,利用有限元方法,实现了磨削时样件的流动应力公式的求解。杨祎旭建立了单颗磨粒磨削加工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工艺参数与应力、应变以及温度场间的关系。周静等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螺旋锥齿轮进行了建模,并开展了力-热耦合仿真分析。

  上述有限元仿真研究多围绕单磨粒为磨削主体开展,实际磨削过程中,砂轮表面参与磨削的磨粒众多,且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传统的仿真方法降低了仿真结果的可信度。鉴于此,本文开展了多磨粒砂轮-齿轮的磨削仿真,以 Gr10CrNi3Mo 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磨削参数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通过开展齿轮磨削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合理性;利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磨削烧伤预测模型,降低磨削烧伤发生的机率。

  一、仿真模型建立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ABAQUS,完成工件-砂轮模型、材料参数设置、边界条件设置,建立磨削仿真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物理模型

  (1)工件模型

  磨削温度场由瞬态到稳态的时间极短,热量来不及继续传递就会被冷却液带走,沿磨削深度方向的传播距离有限。考虑到齿轮尺寸远大于磨粒的尺寸,可近似认为磨粒在磨削时作平面运动。设工件为长方体,尺寸 1.75mm×1.6mm×0.25mm,工件模型如图 1 所示。


  (2)多磨粒砂轮模型

  在磨削加工过程中,参与磨削的磨粒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参考相关文献,建立随机分布的多磨粒砂轮模型,如图 2 所示。


  材料参数

  选取砂轮型号 32GC120 - J8BL。砂轮磨粒的主要参数如表 1 所示。


  工件材料选择 Gr10CrNi3Mo,材料特性参数见表 2。


  边界条件

  磨削过程属于高度非线性问题,选择动态-显式时间积分更适合于求解动态接触断裂问题。

  边界条件设置:定义砂轮为主动件,工件为从动件,摩擦系数设置为 0.2;选择水基冷却液,在模型中设置对流换热系数为 0.49W/mm2℃;选择顺磨加工,砂轮线速度范围为 20m/s~30m/s,磨削深度范围 0.01mm~0.1mm,忽略横向进给速度的影响。将磨削路径上沿着磨削深度方向 0.1mm 内的网格细化,其余网格适当粗化处理,如图 3 所示。


  二、仿真结果分析

  磨削烧伤的根本原因在于瞬时温升过高,本文以磨削过程中齿面的瞬时最高温度为研究对象,开展磨削参数对齿面磨削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分析。

  砂轮线速度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

  图4 显示了不同砂轮线速度下的齿面温度分布云图(磨削深度 ap=0.01mm)。

  随着砂轮线速度的提高,齿面瞬时最高温度呈现上升的趋势。磨粒可等效为以恒定速度在齿面上运动的热源,当砂轮线速度提高时,耕犁及滑擦作用的磨粒数增多,磨削产生的热量增加,导致齿面温度上升。

  磨削深度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

  图 5 显示了不同磨削深度下的齿面温度分布云图(砂轮线速度 Vs=25m/s)。


  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加,齿面瞬时最高温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增大磨削深度后,磨削过程中去除的材料体积增加,磨削过程中的磨屑变形和摩擦力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克服摩擦功和材料的变形功,导致齿面温度大幅度提高。

  三、成型磨削试验

  为验证上述有限元模型及结论,本文开展了齿轮磨削加工试验。

  试验样件及设备

  ① 机床:平面磨床 ② 砂轮:P20*2.2*4.0,32GC120 - J8BL ③ 工件材料:Gr10CrNi3Mo,尺寸:60mm(长)×40mm(宽)×30mm(高)④ 磨削用量:砂轮线速度 Vs=20m/s ~ 28m /s,横向进给速度 Vw= 25mm/s,磨削深度 ap=0.01mm ~ 0.05mm;磨削余量 0.05mm ⑤冷却液:5%乳化液⑥磨削方式:顺磨⑦修整工具:金刚石滚轮;修整深度d =0.01mm,轴向进给速度 Vd=20mm/min,修整速比a =0.5。

  在试件上采用线切割的方法加工齿槽,如图 6 所示。


  试验方案设计

  (1)磨削参数选择

  以砂轮线速度和磨削深度为变量,建立磨削加工试验方案,如表 3 所示。


  (2)磨削温度测量

  ①采用图 7 所示的夹丝测温方法,将热电偶丝贴在齿根处,利用温度测量表测量该处的温度,记录每组试验的瞬时最高温度。


  ②采用图 8 所示的温度测量方案,获取齿面沿齿厚方向温度分布。在距离齿槽 1mm ~ 2mm 处加工ϕ 2 的盲孔,将热电偶丝埋入盲孔,端头与孔底接触,用密封胶将端口封好。每次磨削后计算齿面与孔底之间的距离,同时记录磨削温度,得到同一组磨削参数下沿齿厚方向的温度分布情况。


  试验结果分析

  (1)齿面瞬时最高温度

  图 9 显示了齿面瞬时最高温度的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的对比情况。在齿面温度随磨削参数的变化趋势上,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是相同的,最大相对误差 22.5%,其余各组偏差在 10%~16% 之间,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①磨削温度的测量精度受客观条件制约。热电偶丝与齿面的距离难以精确控制、热电偶丝响应时间,都可能影响温度数据的测量。

  ②仿真模型的边界条件设置与简化假设。工件、砂轮材料参数、对流换热系数等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由于磨粒形状、磨粒在结合剂上的位姿等均作了简化处理,也可能对计算结果造成影响。

  (2)沿齿厚方向温度分布情况

  取砂轮线速度 25m/s,磨削深度 0.01mm,进给速度 25mm/s。设计盲孔底部与齿面的距离为 1mm。盲孔加工完成后,首先进行 4 次快速磨削,去除 0.04mm 的余量,使盲孔底部与齿面距离为 0.06mm。待试件完全冷却后,进行 5 次磨削加工,每次去除 0.01mm 的余量。

  从图 10 可以看到,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在沿齿厚方向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试验数据略大于仿真数据,最大偏差为 9℃,在可接受范围内。


  上述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所建立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合理性,考虑实际加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之间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可借鉴仿真分析来模拟实际磨削过程,降低加工风险。

  四、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磨削烧伤预测

  磨削烧伤影响齿轮的使用性能,如何实现磨削烧伤的有效预测,是人们一直研究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数量众多的神经元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具有强大的自学习特性,适用于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本文利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齿轮磨削烧伤预测模型,实现磨削烧伤的有效预测。

  BP 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图 11 表示了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其中 X1 ~ Xn 是从神经元 j 输入到神经元 i 的信号,Wi1 ~ Win 表示对应的连接权值,yi 表示神经元i的输出。


  式中:θ 表示阈值,当外界刺激大于该神经元的阈值时,神经元会被激活;f 为神经元功能函数。常采用双极 Sigmoid 函数,函数形式为:


  BP 神经网络由多个层级组成,分为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图 12 是一种典型的 BP 神经网络结构。其工作原理为:样本数据经过输入层和隐层之间的计算和处理,由输出层输出。若输出层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存在误差,误差将会以某种形式通过隐层向输入层逐层反转,并修正连接权值和阈值;当神经网络的输出误差减少到预先设定的数值时,训练停止。当设定的误差值足够小,且训练样本足够多时,利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精度就越高,预测的准确性就越高。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设模型的输入矢量为多维矢量,输出矢量为一维矢量。对于磨削加工,输入矢量表示磨削材料、磨削参数、切削液种类等因素,输出矢量可表示材料的烧伤结果。磨削烧伤的输入、输出关系复杂,为提高神经网络计算的准确性,设置网络隐层的数量为两层,神经元个数分别为 9 个和 5 个。输入矢量为六维,即神经网络的结构为 6-9-5-1。

  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 X 可由下式表示:

  X=[X1,X2,X3,X4,X5,X6]    (4.3)

  式中,X1 ~ X6 分别表示工件材料、砂轮种类、磨削液种类、砂轮线速度(m/s)、进给速度(mm/s)、磨削深度(mm)。


  如样本矢量 [0,2,2,35.0,30.0,0.05,1] 表示工件材料为 20Cr,砂轮材料 WA,水基切削液,砂轮线速度 35m/s,进给速度 30mm/s, 磨削深度 0.05mm,发生了磨削烧伤。

  本文利用 MATLAB,实现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烧伤预测,流程如图 13 所示。


  (1)数据的归一化:对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的目的在于:减小数据范围,缩短训练时间。选用双极 Sigmoid 函数作为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将输入、输出数据归一到 [-1,1] 区间;

  (2)BP 神经网络训练:利用 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创建神经网络,采用梯度下降自适应学习率训练函数,设置训练参数;

  (3)原始数据与训练输出数据对比:利用神经网络训练样本数据,将训练结果还原为原始数据级,并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精度;

  (4)在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精度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输入新的样本数据,实现磨削烧伤预测。

  磨削烧伤预测

  BP 神经网络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从降低人力、物力的角度出发,可近似由磨削仿真分析结果来代替,并假设当表面瞬时最高温度达到 440℃时发生磨削烧伤。通过磨削仿真得到 45 组样本数据,部分数据如表 5 所示(最后一列“0”代表无烧伤,“1”表示烧伤):


  将表 6 中的 1~3 组样本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输出矢量为 0.0084,-0.0045,-0.0392,显示未发生磨削烧伤。由于这 3 组样本与表 5 未发生烧伤的第 2、3、8 号样本对比,仅磨削深度变小,从前文仿真分析可知,磨削深度越小,齿面温度越低,说明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是正确的。

  将表 6 的 4-6 组样本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输出矢量为 1.0103、1.0392、-1.0506,显示发生了烧伤。表 5 发生磨削烧伤的第 4、6、13 号样本,其磨削深度值小于表 6 中 的第 4、5、6 号样本,因此表 6 中的第 4、5、6 号样本也必然发生磨削烧伤,说明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是合理的。


  五、结语

  本文针对 Gr10CrNi3Mo 材料,开展了基于多磨粒磨削的有限元仿真,对磨削参数与磨削温度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开展了齿轮成型磨削试验,通过比较实际磨削过程与仿真过程的温度数据,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合理性,利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了磨削烧伤预测模型,利用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实现了航空齿轮的磨削烧伤预测。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磨削仿真分析的准确性,提出的 BP 神经网络可在开展实际磨削加工前预测磨削烧伤,便于合理选择磨削参数,降低烧伤概率。

  参考文献略.

[ 技术中心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