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机械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诞生了近百家齿轮机械加工企业,奠定了深厚的产业基础。现在面对新一轮的产业“洗牌”,这些企业该如何走?
该县通过反复调研论证,提出抱团入园发展的思路:通过企业联建,打造机械加工配套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规模效应,走齿轮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之路。于是在今年6月开建起机械加工配套园。
梁丰坦言,这九家企业都是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的作坊式齿轮企业。但生产的同步轮、槽盘、衔铁等传动件产品,七成都是出口欧洲。因个体力量小,目前全部通过外贸企业出口。“虽然现在企业利润有8%-10%,但外贸公司要压资金,企业资金周转经常受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的‘福利’又被贸易公司拿走了。”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梁丰和其余几家企业决定合资成立一家贸易企业,这样可引进外贸专业人才统一对外接单,砍掉“中间商”,自营出口。“利润至少可翻一番。”“以前的弯路不能再走了。”梁丰说,此前丹棱一家机械企业想抢占市场,降价15%接了个大订单,但因生产能力不足“吃不下来”,不得已还是向其他本地企业“求援”。“这样的恶性竞争导致活没少干,但利润大大减少。”
目前,丹棱县为九家企业在该县机械工业园区划了50亩建机械加工配套园,九家企业可以一起入驻,一起接单、一起生产。“可减少很多成本。”该县天马机械厂负责人郭昌竹表示,自己企业没有拉床,以往要完成一些异型件的产品订单,需要先拉去梁丰的厂里做好,再拉回自己的厂里加工,最后还要拉到该县智慧冲压厂进行表面处理。“生产一件产品来来回回都要多跑十多公里。但要自己全部配齐所有设备,又不现实。在配套园里生产,拉床等设备可以共用,物流成本也减少了。”
梁丰也坦言,“小而全”的齿轮企业已不适应“细而精”的市场要求,通过搭建新的统一平台,可以降低加工成本,统一对外接单,可以提升形象,提高效益。
丹棱县委书记朱莉认为,丹棱机械产业有好的基础,现在“寒冬”下,企业更要联合突围,产业链要整体提升,众筹型战略投资,做大总量、做强质量,打造丹棱的特色产业。
建立机械加工配套园,也引起了当地其他小型齿轮机械加工企业的极大兴趣。据了解,针对余下的近40家齿轮加工企业,丹棱县将建齿轮产业孵化中心,通过政府投建基础设施,让企业轻资产投资上路,腾出资金购买最先进的设备,历经3—5年孵化期,发展壮大后再说脱离发展。
编后
经济活动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够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力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市场的力量,另一种是政府的力量。丹棱县齿轮厂抱团闯市场“过冬”,这两种力量我们都能感受得到。
为了在产业凛冬时活下来,企业通过集中生产、统一接单,并组建自己的外贸出口企业,是企业单纯的市场行为,是市场“看不见的手”;我们也看到了当地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对已在上世纪成为本地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当地政府先调研集智确定发展方向,再出台政策,拿出措施。产业凛冬来临时,政府没有不管不问,两只“手”在各自的领域里各司其职,相得益彰。这才是过冬的固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