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6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大众集团发布“携手共进——2025战略”,计划到2025年推出30多款纯电动汽车,并启动数十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将该集团打造成首屈一指的电气化公司。德国另一家汽车制造商戴姆勒也在同年10月发布了“瞰思战略”(CASE),强调了其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和汽车共享等领域的变革。该公司还将成立电动汽车子品牌EQ,到2025年推出10余款电动汽车,将奔驰打造成高档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一直致力于混动技术,迟迟未进军纯电动汽车的丰田也确认将在2020年推出纯电动汽车。据日媒报道,丰田将于明年创建一个研发团队,专注于研发续驶里程达3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因为汽车业内人士一直认为,只有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达300公里以上,消费者的“里程焦虑”才会消失。在丰田推纯电动汽车的消息传出后,马自达CEO小饲雅路也明确表示,马自达计划2019年正式推出纯电动汽车,届时首先在美国销售,而后推向中国及欧洲市场。
捷豹纯电动SUV I-Pace
就连一直走“高冷”路线的豪华车品牌捷豹路虎也计划在电动汽车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在2016年的洛杉矶车展上,捷豹路虎不仅发布了捷豹I-Pace纯电动概念SUV,还公布了该公司2020年新车规划,到2020年旗下半数车型都将提供电动版。
高低端品牌齐发力,电动汽车市场好不热闹。随着新玩家的竞相登场,未来电动汽车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污染罪魁祸首之一?柴油车风光将不复存在
大众“排放门”丑闻爆发后,全球欣欣向荣的柴油车市场受到了严重打击,昔日风光不再。为了防止车企再钻空子,欧盟、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柴油车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自大众“排放门”曝出以来,德国便开始对各大车企的柴油车进行初步测试。2016年初,法国政府指派特别调查小组对雷诺汽车公司进行了突击检查,虽然发现该公司车辆未安装类似大众的作弊软件,但查出该公司柴油发动机排放超标。同年6月,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欧宝旗下部分车型涉嫌氮氧化合物排量超标而遭到德国交通部传讯。一时间,大众“排放门”丑闻引发的柴油车问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全球蔓延。
尽管欧洲一直是柴油车的主战场,不少跨国车企也竞相在该地区推出柴油车,但随着欧洲排放标准更严格,以及大众“排放门”丑闻的影响,不少车企选择用混动车或电动汽车来替换柴油车,沃尔沃和丰田就是两家代表。沃尔沃计划在欧洲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取代柴油车,丰田则考虑全面淘汰柴油车。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是丰田考虑淘汰柴油车的一个原因,而且丰田发现,没有柴油车,该公司也能盈利。
在大众“排放门”事发地美国,环保署(EPA)等监管机构加强了对所有车型的审查,特别是柴油车的审查。“排放门”曝出后,大众品牌在美国的销量遭遇“滑铁卢”。2016年11月,大众集团确认不会再向美国消费者提供大众品牌柴油车,旗下高档车品牌奥迪也表示,在美国推出的众多产品中,很可能只有一款柴油车。宝马、奔驰、马自达等车企也纷纷宣布,推迟旗下柴油车在美国的上市时间。尽管柴油车市场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惨烈,依然有忠实粉,但昔日风光将不会再重现了。
势头不可挡?SUV将不断蚕食轿车及MPV份额
MPV大变脸
近年来,由于油价下跌,SUV在全球高温不退,跨国车企也随着这种浪潮推出了越来越多车型。不用说SUV一直备受推崇的美国和中国了,就连MPV火爆的欧洲车市也发生了逆转。在欧洲,SUV细分领域也非常火爆,而MPV细分市场则每况愈下,冰火两重天。
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曾预测,2020年,美国新车销量中SUV的比例将达到40%。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和日产早就将重点转向了SUV。随着最大市场美国对大型车的钟爱,这三家车企还将同时增产SUV和皮卡。由于日本国内微型车市场遇冷,原本以紧凑车和微型车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日本小众车型,如铃木、马自达和三菱,也都追随丰田、本田和日产的脚步,积极进军SUV市场,以拉动销量增长。就连一直在美国市场主打SUV的日本小众汽车制造商斯巴鲁也不甘落后,加大了SUV的产量。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和通用也毫不示弱,希望通过推出更多SUV,向日系车企发起全面挑战。
还有些跨国车企选择将原有车型从MPV转换成SUV,如标志3008和5008。欧洲汽车品牌欧宝也在2016年11月正式宣布,将旗下麦瑞纳以及赛飞利MPV转换成SUV。不少市场分析师均指出,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例如较低的燃料价格以及SUV外观的巨大吸引力,SUV热潮将还会持续很长时间。MPV“变脸”能否帮助这些车企提升销量,并在火热的SUV细分领域分得一杯羹呢?我们拭目以待。
迎新季?四年内燃料电池车新入局者将不断涌现
丰田Mirai
对于汽车业而言,氢燃料电池车并不是新鲜词。一些跨国车企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氢燃料汽车研发了,不过最近两三年氢燃料汽车才真正实现量产和上市。除已经陆续上市的氢燃料电池车外,不少跨国车企还在酝酿氢燃料电池车,未来新入局者将不断涌现。
2013年2月,现代ix35 FCV在韩国蔚山下线,使得现代汽车成为全球首家量产氢燃料汽车的汽车制造商。一直致力于环保车的丰田汽车自然毫不示弱。除推出抢尽风头的Mirai氢燃料电池车外,丰田还在去年的东京车展上发布了FCV Plus氢燃料电池概念车,旗下高档车品牌雷克萨斯也发布了氢燃料电池概念车LF-LC。此外,丰田自去年就开始测试氢燃料公共汽车,并即将测试其他大型氢燃料电池车,如半挂车。同为日本三大车企的本田,旗下首款氢燃料电池车Clarity FCV于2016年3月在日本正式上市,2016年底按计划会在欧洲和美国进行租赁。
在2015年的东京车展上,奔驰发布了一款名为“Vision Tokyo”的氢燃料电池概念车,该车虽不大可能量产,但代表了奔驰对于未来出行和自动驾驶汽车的设想。同为“德系三强”的宝马和奥迪也公布了其在燃料电池车方面的规划。宝马表示,2020年将向市场投放数百辆氢燃料电池车,旗下首款氢燃料电池车很有可能是一款大型轿车。在2016年1月的北美车展上,奥迪发布了旗下首款燃料电池概念SUV A7 h-tron,该概念车将成为奥迪未来燃料电池车的雏形。
与其他车企相比,通用汽车并没有急着将燃料电池车推向私家车市场,而是首先考虑军用领域。双方共同打造的氢燃料电池车将于2017年开始测试,在军事基地使用,并有可能用于前线作战。在燃料选择方面,日产可谓独树一帜。该公司计划2020年正式发售的全新燃料电池原型车e-Bio Fuel Cell,是全球首款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车,以乙醇为燃料。
除车企发力氢燃料电池车外,一些国家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氢燃料汽车或迎来井喷。
不差钱?政府持续掀起充电设施建设热潮
电动汽车充电站
一直以来,充电设施不足是电动汽车普及的一大障碍。为加速电动汽车发展,美国、欧洲、韩国及中国等均出台了充电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全球掀起了一股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2016年11月,美国政府宣布,计划在美国35个州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建设48条国家电动汽车充电走廊。该项目最终将涵盖美国55条州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5万英里(约合4万公里)。该充电走廊列表中所包含的大多数州际公路,其指示标已准备就绪,用于提醒司机公共充电站和其他替代燃料设施所在的位置。美国政府计划每隔50英里(约合80公里)建设一座充电站,主要位于高速公路服务区或高速公路出口位置,以确保车主能够及时充到电。
欧盟在推广当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方面也是大招频出,毫不逊色。2016年11月初,欧盟宣布了一项超级快充电网的计划。该充电网络将由25个充电站点组成,连接荷兰、比利时、德国和奥地利,预计将于2018年完成,预计花费1300万欧元。此外,欧盟还酝酿出台一项关于推广电动汽车的新草案,到2019年欧洲所有新建或改建住房都必须安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自然不能拖后腿,该国政府启动了10亿欧元的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其中3亿欧元将用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亚洲国家也蛮拼。以韩国惟一的电力公司——韩国电力公司(KEPCO)为主导,韩国决定投资2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87亿元),在其全国范围内铺设充电网络。按照计划,政府会在2016年11月底在主要街道旁搭建150个充电站,300个快速充电桩,供私人电动汽车和电动出租车有偿使用。同时,将在全国的公寓区安装约3万个常规充电桩。在中国,政府对新能源的推广力度持续加大,2009年初启动“十城千辆” 工程,2013年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宣布将择优确定示范城市名单。如今,中国一跃成为了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第一大国。
有赖于各国政府的大力投资和推广,未来电动汽车充电也能像传统燃油车加油一样便捷。
抢蛋糕?车用电池将持续大幅扩张
车用电池大幅扩张
随着全球多个多家和地区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人们对于电动汽车的需求随之增加,车用电池需求量也相应水涨船高。不单单是传统电池生产商忙于增投资扩产能,就连跨国车企也开始在电池方面有所布局,未来车用电池的扩张势不可挡。
为了抢占这一热门市场,以三星SDI、LG化学、SK Innovation为代表的韩国电池供应商纷纷在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及其周边建厂,并争夺车用电池订单。2016年9月,三星SDI计划在匈牙利投建新的电池工厂,这将是该公司继其韩国蔚山工厂、中国西安工厂之后,在全球设立的第三个车用电池生产基地,主要满足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除了三星SDI外,LG化学也有意在欧洲布局。据悉,LG化学考虑在波兰新建一家电池工厂,一旦建成,将成为LG化学的第二大电池工厂。韩国另一家电池供应商SK Innovation不仅一直在积极扩充其在韩国工厂的电池产能,还考虑将在中国建设电池工厂。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在公布“2025战略”的同时,大众集团还计划大力研发电池技术,并将其打造成该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戴姆勒则计划投资10亿欧元用于电池生产及相关技术研发,借此为旗下电动汽车提供坚实后盾。2016年初,戴姆勒就宣布投资5亿欧元,在德国建立第二家电池工厂。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独辟蹊径,选择与松下在电池项目上保持密切合作。早在2009年,特斯拉就与松下合作研发电动汽车电池,松下还一直是特斯拉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主要供应商。
尽管电动汽车电池的需求辆在不断增加,但全球需求量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谁能抢得更大块的蛋糕,还得凭本事说话。
长途不再是梦?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向500公里挺进
保时捷首款纯电动概念车Mission E
在电动汽车如火如荼发展过程中,续驶里程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一款电动汽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近来跨国车企推出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正在不断提升,例如通用雪佛兰Bolt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可达320公里,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达500公里以上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日产聆风、雷诺Zoe、宝马i3等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均在100~200公里之内,在特斯拉Model S 400多公里续驶里程面前,这些电动汽车的竞争力略显不足。为了与特斯拉一决高下,并吸引更多消费者,现代、奔驰、保时捷等纷纷宣布未来推出全新的纯电动车型,并将目标定为400公里甚至更高。
2016年2月,现代汽车发布旗下首款纯电动车型Ioniq纯电动版,续驶里程约为180公里。现代汽车对此并不满足,计划2018年推出续驶里程为322公里的电动汽车,到2020年进一步将续驶里程提升至400公里。现代汽车表示,来自即将上市的特斯拉Model 3和雪佛兰Bolt的竞争,以及来自中国电动汽车新贵的压力,都是其加快产品研发的重要因素。
德国高档品牌也对提升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十分关注。在2016年的巴黎车展上,奔驰推出了一款高性能纯电动概念车型,将于2018年投放市场,单次充电续驶里程可达483英里。保时捷也表示,将于2020年投资7亿欧元投产去年法兰克福发布的首款纯电动概念车Mission E,该车可在15分钟内充满80%的电量,支持行驶400公里。如果完全充满电,Mission E可达理论上的最大续驶里程500公里。奥迪2015年就曾宣布要研发能续驶500公里的SUV车载电池。
随着电池技术的革新加速,电动汽车充电时间将大大缩短,将如同传统动力汽车加油一样便捷,届时驾驶电动汽车长途旅行也不再只是梦想。
分身乏术?车企跨界合作将成新风尚
北汽与乐视合作
自动驾驶、车联网、汽车共享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使得汽车制造商从此前简单的造车、买车模式,转至新型技术和商业模式全面开花。谷歌、苹果、优步等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新兴领域的优势,使得传统汽车制造商既看到了竞争压力,也看到了汽车在消费者生活中角色的转变。为了在新领域布局以求未来立于不败之地,车企纷纷向科技公司伸出“橄榄枝”,跨界合作成为了一种新风尚。
大众汽车与百度2014年就签订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充分发掘和利用双方各自优势,共同探索汽车业大数据研究的创新和实践。同年,上汽集团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2015年,北汽与乐视控股达成合作意向,将把北汽在汽车研发制造方面的优势,与乐视在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优势能力相结合,打造出全新一代互联网智能汽车与生态系统。这三个合作的出发点都是优势互补,且都碰撞出了成功的“火花”。
近两年,自动驾驶在汽车业火了半边天。2016年5月,谷歌宣布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简称“菲克”)达成协议,将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展开合作。据悉,菲克将为该无人驾驶项目提供100辆汽车,而谷歌则将为这些测试车装备传感器与电脑,使这些车具备自动驾驶与导航能力。宝马也看到了与科技公司合作的优势。同年7月,宝马与英特尔及Mobileye宣布展开合作。据悉,到2021年,宝马将与两家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的生产。此外,福特还将在美国与优步联手测试自动驾驶汽车。
时代在发展,车企的合作伙伴也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汽车制造商这个圈子之内。不管是互联网公司,抑或是初创公司,车企与之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似乎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强强联手,互取所长,既能增添合作的成功几率,又能节约研发成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