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动态

王文斌:工业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可从三个方面起步

发布时间:2017-05-09 | 来源: | 作者:
   在2017年4月18日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机工智库2017春季发布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王文斌提出,我国工业企业在新工业革命中该如何行动,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新工业革命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甚至国际性的工业生产方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重构和系统工程。工业企业应研究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探索推进本企业的智能制造起步工作。

一是关于新工业革命要解决的问题

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明确目标、坚定信心。人类社会有了商品生产这个形态后,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就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既包括生产要满足消费对功能的需要,也包括生产要适应消费的负担能力。矛盾运动的轨迹是,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生产超越了消费而陷入困境,生产通过改进后重新启动消费、重新与消费协调发展,周而往复。

17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时代,这个矛盾和其运动的轨迹也一直主导着工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推动着工业生产的改进和工业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全球工业生产过剩已经出现,只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和市场,才勉强运行至今。

目前,全球性的工业生产过剩、消费不足已到了不改进工业生产不能再前进的程度,我国也是一样,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中央为什么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道理就在这里。其实,历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既有技术和管理进步的推动,更是工业生产改进的需要和牵引。工业生产与工业消费的协调发展,对工业生产方面来讲主要涉及四大要素,即产品的功能、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产品的生产效率,工业生产的改进,也主要是改进这四大要素。详细分析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可以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基于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成果,通过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使工业生产的四大要素得到改进和进步。对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就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情况可能也是这样,通过新型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最新管理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包括虚拟的企业建立起基于互联网、传感器、工业软件、信息交互和服务平台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方式,显着地提高产品功能的个性化、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及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以重新启动消费,与消费重新协调发展。

二是关于工业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如何起步的问题

我国把新工业革命的内核描述为智能制造,从这个定义看,发展智能制造就是运用智能产品、建设智能产线、打造智能工厂、构建智能生态。这个描述是从本质上讲的,便于表述、便于理解,要真做起来,正像前面已讲过的涉及整个工业体系的改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奋斗。我国《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只是第一步,按三步走构想,我国要实现智能制造需要30年的时间。

发展智能制造各国的情况很不相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更复杂一些。

首先是我国工业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还处在机械化、电气化层面,达到自动化的还不多。所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2.0完善、3.0补课、4.0示范。

其次是现在企业使用的工业软件和接口标准不一致,数据难以同步。智能制造要求企业知识流、信息流、数据流互联互通,作为现场层的数据流都不能连通,发展智能制造的难度不言而喻。再次是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还很初级。智能制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软件定义制造”,工业软件、也包括传感器件发展不起来,智能制造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的。

最后是“顶天立地”的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所谓“顶天”是指指导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参考体系框架的设计和建设,没有基于同一标准的顶层参考体系框架,我国工业发展智能制造就不能形成完整、有机的体系,难免又“九龙治水”形不成合力;所谓“立地”是指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信息物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没有基于统一标准的底层信息物理系统,我国工业发展智能制造不仅打不破企业间的信息屏障,企业内部的“三流”也难以连通和互联互通。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我国发展智能制造任务艰巨,问题很多,情况复杂。但大家都是做实事的人,做实事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创造条件和做事情往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的条件创造其实就是在做事情。我们了解全面的情况,是为了更好规划未来,更科学地去行动。目前,政府行动很快,出台了规划,制定了政策,制定标准和试点的工作也正加快推进。业界也有不少企业行动很快,像三一重工建设了“根云”,航天科技建设了“云网”,中船重工正在建设知识云平台等等。那么,当前,我国大量的工业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这个大剧中究竟该如何起步呢?

基于上述情况,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实例,可以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从充分利用互联网做起。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建设企业的信息流为发展智能制造创造条件,当下更可以通过破除信息屏障快速获得收益。比如,发展远维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比如,发展供销链系统可以大幅提高采购和营销的精准度;比如,发展企业内部各类管理系统可以大幅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管理效率等等。

其次要先从自动化做起。发展自动化生产可以建设企业的数据流为发展智能制造创造条件,当下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自动化,即所谓的工业3.0,是通往智能制造不可逾越的阶段,不经过自动化这个阶段就不可能有智能制造,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大都处于工业2.0阶段,发展自动化正当其时。自动化的边界在车间,发展的条件也比较成熟。发展自动化,比较起来,新建一条自动化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可能更容易一些,改造已有的产线和车间,由于已有设备可能会存在不同软件和不同接口的问题,虽然投入少,但困难会多一些。

再次要从梳理企业内部的知识资产做起。梳理知识资产可以建设企业的知识流为发展智能制造创造条件,当下更可以更好地发挥知识资产的价值。

企业的智能制造要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互联互通、知识互联互通及“三流”互联互通,自动化只要做到产线和车间数据互联互通就可以了,但要实现企业智能制造非“三流”互联互通不可。数据大都是结构化的,实现存储、识别很容易,信息和知识大都是非结构化的,实现存储、识别是较难的;数据大都是定制和流程性的,采集、传输容易自动化,信息和知识大都来源于人并处在变化中,采集、传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企业的数据类资产由于生产的原因大都比较完整和规范,企业的信息和知识类资产由于管理的原因零乱、不完整、有的连文本文件都没有的问题很普遍。鉴于这些原因,建设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资产不仅必须,而且工程浩大,先做起来是十分必要的。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运用知识管理技术对梳理后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处理,以便及时充分利用并为未来实现“三流”互联互通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是关于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文化问题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更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只有装备没有文化,企业就没有动力和灵魂。说句俗话,企业文化就像土壤,没有好的土壤,再好的种子也长不成好庄稼。改革开放以后,工业企业大都开始重视建设企业文化,但看下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中都普遍缺乏一个纲的牵引,这个纲就是工业文化。

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扬“工匠精神”,财政部、工信部去年也发文要建设工业文化,这都是需要建设工业文化的强烈信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方式需要不同的文化支撑和推动,农耕时代有农耕文化,工业时代自然需要工业文化。我国农耕时期几千年,农耕文化丰富而完备;我国工业时期还很短,工业文化还需要下大功夫进行建设。

客观地说,我国工业现存的“做不好、做不长、做不大”的问题,大都与我国工业文化缺失有关。没有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这些现代工业文化的牵引,连现有的事情都做不完美,就更无法适应智能制造更庞大、更复杂、更严格的工业体系运转的需要。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