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6年来,孙刚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了20多项荣誉。作为中国航发黎阳结构件分厂的一名数控机床调整手,孙刚收获了“全国技术能手”“贵州省十大金牌工人”“贵州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他在技术能力上的专业与优秀让他成为中国航发首席技能专家。而面对这些荣誉,他却说:“其实我就是个车工。”
敢想敢干 他的成功没有捷径
在黎阳产品种类繁多、批生产任务繁重、加工设备不断更新、技术骨干队伍不断老化等难题中,孙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孙刚理论扎实、擅长实际操作,他的想法是要带动一批技能专家,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某零件加工过程中,零件的刚性差,加工变形大,加工多次不合格。他发现问题后,立即召集人员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拟定加工方法,编织工艺规程,自己制作专用工具,很快就解决了技术难题,并且完全合格,满足了装配要求。由于分厂原有数控车床在冷却结构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刀具的冷却不充分,导致刀具急剧磨损。他通过不断摸索,对机床结构改造,使切削液能够充分冷却,不仅提高了刀具切削效率,还提升了刀具使用寿命。
在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他经常与大家沟通交流,了解加工技术前沿动态,并不断学习研究、强化自己的业务水平。2014年孙刚将工作室组建成一个实体班组,广泛动员分厂的能工巧匠参与到分厂技术难题攻坚当中。让专家能手上讲台、技术人员开机床,年轻员工梯队培养,加强技术实力,将工艺与操作工融为一体进行技术攻坚。2015年,贵州省总工会授予“孙刚工作室”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不断努力 在分厂形成“孙刚效应”
孙刚作为公司的技术榜样,他爱学习、攻坚克难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形成了“孙刚效应”。
初进厂时,作为中级工的孙刚开始不“安于现状”,每天只想学习、挑战、攻关、突破……有位老师傅看他干得辛苦,提醒他说:“人家技师都干不了,你别再浪费时间了。”可是孙刚不服气,坚信一定可以突破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就这样,分厂开始把更难的任务交到他手里。
孙刚通过努力获得的荣誉,工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慢慢地,整个工作站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孙刚看来,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在休息时和同事们聊天也是一种学习,也许你有某一方面不太了解,而另一个人比较清楚,能说几句话点拨一下,这也是一种学习。”正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工作热忱和自学精神,使他始终处于该技术行业的领先水平,并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多项创新性技术成果。
他把工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在他看来,工作的辛苦、家人的抱怨、旁人的不理解都算不得什么,攻克一个个难关才是最好的肯定。
敢于挑战 成为黎阳青年典范
在机加车间机器不间断的轰鸣声中,穿着浅蓝色工作服的孙刚从一排排数控机床的过道中走过来,脸上带着谦虚的笑容,显得有些腼腆。面对车间里一个个形状大小不一的零件,他如数家珍:“这是比较难加工的一种零件,是孟令忠师傅在攻关;这个是刚刚转过来的新品零件……”从一块块原材料的毛坯到眼前不同样式和作用的零件,孙刚和他的团队通过自己对设备的熟练操作,完成了加工过程中关键性的转变。
生产中,孙刚时刻关注着零件的加工动态,遇到难题就主动上前,不管是他人提出的问题还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他都会主动解决。面对一种全新零件的装配与试验加工,其设计和加工难度都是行业领先的技术。分厂正在发愁时,孙刚主动请缨,召集几名“干将”一起研究该零件的结构和装配要求,并组织专人进行加工和装配工具的准备。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该零件在他们手中“破壳而出”,其加工技术在全国同行业更是处于领先地位。
孙刚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公司5项专利项目的研制,在研制中,他自制的简易工装有百余套,零件加工的各种技术难点百余项,在本岗位上节省的工具费用价值达到一百余万元,其技术价值更难估量。
毫无保留 “强将”手下无弱兵
熟悉孙刚的人都知道,他性情温和、话语不多,在工作中却有着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26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不断实现对自己的突破和超越以及对技术的创新与传承。在他带出的专业技术人才中有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一级技能专家、二级技能专家,还有国家技师。
虽然桃李满天下,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经常对外进行技术交流,担任贵州航空工业技师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为贵州培养更多的数控机床操作能手和高技能教师。他总是在寻找更好的老师,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在培养更多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