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动态

法士特再制造:道路艰巨 依勇往直前

发布时间:2011-08-26 | 来源: | 作者:

  “作为试点企业,如果在质量上把不好关,就会给再制造行业抹黑,法士特又将如何兑现承担社会责任的承诺呢?” 日前,陕西法士特集团再制造公司副经理吕军涛这样反问记者。

  法士特再制造工厂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了首批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名单,再制造范围暂定为五类产品:发动机、变速器、发电机、起动机和转向器。作为重型变速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法士特成为14家试点企业之一。

  自2008年5月启动再制造项目至今,三年时间里,法士特已全面打通了再制造生产工艺流程,在2010年底实现了首台再制造变速器成功下线,并顺利通过在线出厂检测,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和安全质量指标均达到原产品出厂标准要求。

  勇挑重担,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再制造行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困难有多大。消费观念障碍、技术水平不高和政策不够健全是再制造行业面临的三大问题。投入大却利润不高,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及缺乏统一的旧件回收机制等挑战,使许多企业都不愿意涉足再制造产业。

  法士特没有推辞和抱怨,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重担,并投入了很多精力。作为集团的掌舵人,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大开更是在多个场合呼吁,应大力扶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发展,并且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有关“再制造”方面的提案。李大开这样说:“目前,企业再制造的概念得到市场的认可是我最想看到的事情。”

  “李大开董事长一直跟我们强调,企业有三大责任: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为员工谋求福祉。企业生存的第一目的是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这是企业的第一责任。其次,才是我们创造效益,为企业本身和员工谋求福祉。”吕军涛告诉记者。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法士特一直把为社会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

  因此,在刚试点时,法士特以李大开为主导,集团副总经理马旭耀为副组长成立了项目小组。公司派人进行了一年半的调研,在遵循技术可行性、效率优先、成本控制的3个原则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再制造项目的发展思路。“前期的调研、规划和发展思路,以及随后的进展工作,都是公司领导亲自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的。”吕军涛说。

  据吕军涛介绍,国内倡导的“源于修复而高于修复”的再制造模式和国外有很多差别。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有别于外国但又无章可循,起步相当困难。“李大开董事长一直强调做企业就像做人,首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吕军涛补充道。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法士特集团明知道前路艰难,仍然踏上了再制造的征途。

  严把质量关,提高客户认知度用户对于再制造产品的认知误区甚至于抵触心理,是再制造概念传播和产品推广首先面对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得先加强再制造理念的宣传。作为再制造企业,自身员工对再制造有足够的认知和信心是不可或缺的。

  “法士特员工对再制造的认知过程,可以说与企业的历程异曲同工,都经历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坚定的过程。”吕军涛笑言。从法士特再制造项目的最初规划,到正式投产运营,吕军涛都亲身经历,现在他对再制造领域已相当熟悉,也很热爱,一谈起来总是滔滔不绝。“再制造理念在法士特已经深入人心。”吕军涛表示。

  “公司每年都会对服务站人员进行不间断轮回培训。法士特的培训师每年都有部分人员在全国各地巡回,一年几乎都在外面。”吕军涛告诉记者。法士特遍布全国的服务站和经销商网络,不仅为再制造概念的传播贡献了力量,也让其他企业深受困扰的旧件来源问题迎刃而解,更为法士特再制造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高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客户认知度,进行再制造标识的推广很有必要。法士特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识规范》的参与起草企业,对所有的再制造产品在显著的位置上标识为“再制造产品”,这实际上也是欧美等国家的通行做法,目的就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法士特的再制造变速器,在出厂标牌上,左边是法士特公司的标志,右边就是一个循环利用的标识,也就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强制性标识。”吕军涛介绍道。

  严把质量关也是提高用户认知度的基础。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对该产品的认知程度,质量是用户对再制造产品认知的关键所在。“尽管在工艺流程等方面无章可循,但再制造首先要保证的是产品质量。这也是公司领导一再强调的。”吕军涛告诉记者。为此,法士特积极开展再制造工艺、材料的技术攻关、材料循环工艺的优化等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检测标准,以提高再制造产品的质量。

  作为再制造企业的员工,他们明确知道再制造不同于以往的修复,是源于修复而高于修复。因此,再制造零部件的检测标准大大高于以往的修复标准。同时,法士特的变速器总成在装配和修复过程中,更是严把质量关。法士特再制造产品总成的出厂检测,几乎和新品出厂的技术要求没有两样,各项换挡性能、密封性能以及产品外观要求等,都和新品几乎没有区别。这就保证了法士特再制造产品在进入市场后能真正使用户放心使用。

  困难重重 毫不气馁 “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几乎等于空白,和国外的差距很大,目前国内基本上还没有真正渗入人家的核心。”吕军涛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困难很多,这就需要第一代再制造人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身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再制造人,吕军涛在2007年底和2008年初才开始接触再制造。在法士特之前开始其他新产品试制时,技术人员的科技攻关遇到了很大难题,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包括一线生产员工)付出很大的努力。

  当时,法士特副总工程师魏武涛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所从事的行业,相比卫星上天、载人飞船上天等来说要简单得多,毕竟我们所从事的行业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有什么理由搞不好呢?”

  尽管在刚接触再制造行业时,法士特人就知道会碰到很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艰难,每一个人必须付出120%的努力才能做好。但正是因为有难度,法士特人才认为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谁都能做,那国家搞这个试点就没有意义。如果我们做不到,又何谈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贡献力量?”吕军涛这样说。

  正是这样的信心,使法士特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法士特再制造体系一点点地建立起来。第一台变速器已于2010年成功下线,现在的法士特具备月产再制造变速器200台的能力。“我们的阶段性目标是,今年一定要保持住能够实现月产变速器100~200台。一两年内的目标则是要实现年产变速器总成15000台。”吕军涛告诉记者。

  “再制造将来会成为法士特的重点业务。现在再制造业务的销售收入可能连1%都不到,但将来我们有信心能占到集团销售收入的20%~30%。”李大开曾这样说。目前,法士特变速器的保有量约有300万台,其中有150万台是3年以上的变速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保有量的增大,再制造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法士特集团专属的1300~1500家售后服务点和特约经销商又为旧件返回原厂提供了稳定的渠道,保证了逆向物流。

  作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见证者,记者能感受到吕军涛作为法士特员工的信心和自豪感。“企业领导对员工的不断激励和对我们技术人员的重视,以及我们每一名法士特员工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奠定了我们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工作作风。有了这股干劲,即使前进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我们也有信心把变速器再制造做得越来越好。”吕军涛最后说。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