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真正的寒冬真的来了,且异常之“冷”!
1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汽车产销数据:11月,汽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8.9%和13.9%。1-11月,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2532.5万辆和254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和1.7%。
“汽车产销总量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会进入长期低速增长阶段。”
近日,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以来国内乘用车市场持续遇冷,下半年以来低迷走势愈演愈烈。
在汽车产销持续下行的趋势之下,庞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也倍感压力。
下行压力传导至零部件产业
“寒冬真的来了,特别是自主品牌供应商,客户的付款周期越来越长,并且明年还会有‘年降’……”一家零部件企业市场部经理赵炎(化名)如是说。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78家上市零部件累计营收为3361.84亿元,同比增长17.75%。累计归母净利润为222.25亿,同比增长20.47%。对其增速进行统计发现,2018上半年行业营收增速17.75%,归母净利润增速20.47%,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7.15和13.18个百分点。虽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营收有所增长,但是从盈利水平、研发投入等指标来衡量,情况令人担忧。
赵炎认为,上游整车企业因盈利承压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供应商的占款,更多的整车企业选择以承兑汇票代替现金进行支付,拉长了零部件企业的回款周期。
“汽车市场不景气,车企们不得不削减成本、压缩产能、关闭工厂、裁员……而这一系列应对风险的措施给供应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汽车零部件行业资深分析师吴杰(化名)告诉记者,从近期部分零部件企业的表现来看,正面临着整车企业给出的压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订单量急剧减少;第二,采购价格一降再降,从而控制整车成本;第三,拉长付款周期,财务成本进一步增加。
吴杰所言确实如此。2018上半年,上述列入分析范围的78家上市零部件企业经营性现金合计净流入104.18亿,同比下降30.62%,净现流对净利润的比值约为40.13%,较上年同期下降29.6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随着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规模的提升及周转率的下降,零部件企业现金流状况趋紧。
作为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代表企业,福耀玻璃占国内汽车玻璃市场份额达60%以上,全球市场份额约为22%。根据福耀玻璃三季度财报,扣除各类投资及汇兑收益后,其主业净利润增长缓慢。
可见,车市遇冷在向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传导的迹象显露无疑。
“2018年第四季度市场的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零部件供应商营收、净利润水平还会进一步下滑。”吴杰表示,房价高企、教育投入加大,对居民的汽车购买力带来压力,再加上之前乘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透支了部分需求,短期内乘用车销量还将继续下滑,而其上游汽车零部件企业营业收入以及盈利能力亦将持续承压。
零部件企业如何应对?
中证鹏元汽车及零部件组分析师贾聪分析,汽车市场行情下行期间,对不同规模的零部件企业压力有所差异。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具备规模优势,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且与整车厂商合作关系更为稳定,承压能力相对较强;小型企业由于主要生产低端汽车配件,面对较为激烈的竞争,产品议价能力较弱,行业下行时盈利空间更易遭受挤压。
“近期只有苦熬,似乎没有更多可行的办法。从长期来看,车市遇“冷”将加剧零部件企业的分化。”吴杰表示,未来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还会更加激烈,产品技术含量低、规模效应较弱的中小企业可能被加速被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将会持续提高。
日前,《中国汽车报》发布的2018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显示,营收增幅超过50%的企业共有11家,主要是为商用车提供变速器、柴油发动机的零部件企业;共计34家企业营收增幅超20%,除生产变速器的供应商外,主要集中在电气化动力系统、车载信息系统、车身电子等领域。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分析表示,发展势头良好的国内零部件企业有三大共性特征,一是深耕主营业务,巩固原有市场与客户;二是紧跟市场趋势,提前布局电气化、车辆控制、互联与智能驾驶等新蓝海;三是全球化布局,通过海外收购、出口等方式增加新的业务来源。
应对车市下行的趋势,零部件企业需要放眼长远,从传统业务不断向新兴领域转型。随着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以及新能源汽车日益完善,其性能逐渐与传统汽车媲美,零部件企业的利润来源也随之发生改变。据罗兰贝格预测,自动驾驶与纯电动汽车的新型零部件(主要由供应商负责生产)的价值,将会达到纯电动自动驾驶汽车零部件总价值的50%。
舍弗勒大中华区汽车事业部总裁杨汉兵表示,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早晚会来,快速适合市场的转变,踏准技术转变的节拍并能及时推出相关产品,并与主机厂进行有效的合作,是企业能否转型的关键。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要学会在苦日子里赚钱,留给零部件企业的机会,已经不再是结构性机会,而是趋势性机会。”张鹰如是说。
那么,从短期来看,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否已经做好在苦日子里赚钱的准备?在未来转型过程中,它们又是否能大刀阔斧地完成自我革新?答案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