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一线指的是沿海和边疆,三线为京广线以西、甘肃省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地区,具体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和陕西省的全部,山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粤北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二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地区。当时我国的主要工业70%以上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沿海地区,这些正好处于一线地区,如果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将受到极大的威胁,三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东部的核心工业西迁,同时加大西部工业建设。

三线建设示意图
陕西省境内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中有秦岭,东有华山,南有大巴山,西有陇山、关山,北有壮阔浑厚的黄土高原,有险可依,同时是东部通往西南、西北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陕西成为继四川、贵州、云南之后全国最主要的三线建设省份,其境内建有阳安铁路、汉中运输机生产基地(012基地)、航天063基地、航天067基地、长庆油田、渭北煤炭能源基地、西安、咸阳纺织工业基地等400多个项目,其中大中型项目近百个,分布在48个县,450多个点上,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就是陕西众多三线项目中的一个。

陕西汽车齿轮厂大门
1967年一机部决定在陕西建立重型汽车制造基地,主要布局有陕西汽车制造厂以及配套厂陕西汽车齿轮总厂,1968年3月,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在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蔡家坡破土动工,整个厂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整个厂区建在渭河南岸的秦岭脚下的山沟子中,依山而建。

建厂的第二年,中苏在珍宝岛爆发边境冲突,大战一触即发,1969年3月开始,我国加速了三线建设,陕西汽车齿轮总厂职工在“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加班加点的奋战在工地上,目的就是早日完成祖国和人民交付的任务,与敌人抢时间,按照毛主席的话就是“三线建成了,敌人来了我们也不怕了”。就这样,他们白天头顶烈日,晚上挑灯夜战,住的是席棚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终于在1974年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

陕西汽车齿轮厂建设期间
1974年成功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代重型汽车变速器,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为了推动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日、美、德的汽车制造业被引入国内,这给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提高产品科技水平,1983年12月17日,引进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的整车技术,1984年又引进美国伊顿公司的双中间轴变速器技术,技术的革新使陕西汽车齿轮总厂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工艺有了质的飞跃,为后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汽车齿轮总厂生产线
陕西汽车齿轮总厂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耕耘,厂区建设也日益完善,职工家属楼、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职工食堂、电影院、灯光球场、体育场等一应俱全,职工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每周至少播放一场电影,七八十年代流行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电影。当时最受欢迎的是陕齿乐队,这是一支中、西结合的乐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厂里的超级巨星。
通过不断的技术引进,工厂发展比较迅猛,然而建厂初期处于备战期间,因此厂区通往外界的交通不是很便利,导致原材料和成品运输成本过高,大山沟已经满足不了工厂的飞速发展,因此1984年在西安另建新址。

双中间轴变速箱
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异常惨烈,重庆的綦江齿轮厂、山西大同齿轮厂等众多竞争对手纷纷引进先进技术,市场格局发生了改变,1996年的时候,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大量货款收不回来,连续几个月职工的工资都难以发放,企业处于破产的边缘。后来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干部进行减员,从原来的183个减少到91个,同时职工们也充分表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大家勒紧裤腰带奋战在车间,为的就是让工厂生存下去。

陕西汽车齿轮总厂车间
2001年,陕西汽车齿轮总厂与湘火炬联合成立陕西法士特,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大量合资汽车厂成立,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陕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创造了同行业产销量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一。

陕西汽车齿轮厂始建于三线时期,当时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然的来到西部艰苦创业,他们所表现出的精神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