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齿(黄骅)有限公司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通透明亮
北齿是北京北齿有限公司的简称。目前,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老厂,正在演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传奇。
三次搬迁之后,北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获得新生
3月3日,北京北齿(黄骅)有限公司经管部经理白冠杰带笔者进厂区参观,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通透明亮。他介绍:“新厂车间比老厂面积大了一倍,生产环境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北京北齿(黄骅)有限公司最早为北京齿轮厂,由一家胡同工厂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初,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齿轮行业的领头羊,辉煌时共有员工5000多名。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北齿先后从北京市中心搬到东三环的双井,再到五环外的定福庄。2013年,企业开始规划整体搬迁至河北黄骅市。北齿的搬迁史,成为北京工业制造业的变迁史。
事实上,从首都迁到河北的一个县级市,这个决心并不好下。
“但是,随着首都城市功能的变化,我们逐渐意识到,北齿与北京市的整体发展战略越来越不相适应。”白冠杰表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位于定福庄的北齿厂区周边已全部是居民楼,制造工厂与“邻居们”已经显得“很不搭调”。另外,被居民区“合围”的工厂也没有了继续扩大发展的空间。
北齿意识到,要继续发展,必须走出京城。随着北汽制造基地在黄骅的落户,已经归属北汽集团的北齿也把目光投向了这个滨海小城。
北京北齿(黄骅)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李雪峰说:“选择黄骅,看重的是环渤海经济带的发展趋势,它能更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比如这里突出的区位和港口优势,以及丰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等。”
2014年11月,北齿关停在北京最后一台运转的机器,从定福庄搬迁至河北黄骅汽车产业园区。
北京与黄骅两地距离220公里,车程3个小时。刚刚走出京城的北齿员工一开始并不适应。无论是繁华程度,还是教育、医疗等资源,黄骅都与北京无法相比。“不过,看到老工厂在这里获得新生,心也变得充实了!”白冠杰说。
老厂用的都是机械车床,现在的新设备全是数控车床
3月3日,变速箱齿轮生产车间内,车间主任刘明海正在给员工示范讲解。刘明海16岁进入北齿,工龄近30年,曾经打造了以他命名的“红旗生产线”,获得过北京市管理创新成果奖。
厂子搬走那天,刘明海万般不舍,踏上开往黄骅的班车,他偷偷抹去两行热泪。但当笔者在黄骅厂区见到刘明海时,他却顾不上再谈历史。
“老厂用的都是机械车床,现在的新设备全是数控车床。”刘明海介绍,“比如我们引进的美国格林森磨齿机,是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齿轮加工设备,它加工的精度只有头发丝的1/7。”
新厂的轻装前进,让这位“技术控”如鱼得水,大展才华。
现在,黄骅的新北齿可以生产出轿车用的变速箱,产品已经打开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市场。新工厂整体装备焕然一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精度等级也大幅提升。公司年产能达到螺旋伞齿轮50万套、变速箱齿轮350万件,并且所有关键环节的生产设备均来自美国格林森。
2014年11月在黄骅试生产以来,北齿已恢复了1/3产量、1/2产值,企业在转移中实现了转型升级。
而在北齿定福庄的老厂区,工厂搬迁后保留的工厂建筑群、机床设备等工业遗迹,正在加紧改造,一个依托老厂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待破茧。
在北京师傅的传帮带下,当地小伙子已经成长为工厂主力军
张万朋今年70岁,在北齿工作已48年,虽然早过了退休年龄,但他依然每天坚守在北齿生产一线。每个周日下午,张万朋都会来到北京定福庄,乘坐班车前往黄骅的北齿新家。
“就像这齿轮上的轮齿一样,跟着厂子一步步走过来。”张万朋这样说自己。
张万朋现在的徒弟中有不少是黄骅人。他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徒弟们。北京北齿(黄骅)有限公司职工刘永钊说:“在厂子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挺多的,刚一来,齿轮调床之类的技术都得慢慢学。”
24岁的黄骅人邵长余是刘明海的徒弟,如今,他一个人能同时操作6台机器。来到黄骅不长的时间里,刘明海已经手把手带出了50多个徒弟。
像刘永钊、邵长余这样被北齿录用的黄骅当地人,目前已有300多人,占到企业总人数的一半儿多。在北京师傅的传帮带下,他们已经成长为工厂的主力军。
李雪峰说,跟厂子一块儿到黄骅来的1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近40岁,每个人都跟这厂子有深厚的感情。“我们最急迫的心情,就是想让北齿这块牌子在黄骅重新立起来!”
为了不让技术人员出现断层,两年前,北齿就开始从黄骅招募员工,先到北京培训,再随企业迁回黄骅。随着一大批年轻员工加盟,企业也一下子变得“年轻”了很多,员工的平均年龄从40岁下降到29岁。
看着车间里的当地小伙子们,李雪峰说:“新北齿的希望,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