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靠汽车维修、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业的小厂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中国重汽实现了完美的蜕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批一批的重汽人。他们中有“要做,就要尽心做到最好”的刁统武,有“在不停的学习中”的李道磊,还有“对待设备就像对待自己的老伙计”的马迎新。正是这些精益求精的“匠人”不断推动着中国重汽的发展、变化。
刁统武:要做,就要尽心做到最好
“做每件事情就要尽心做到最好,要不就不做。”中国重汽首席技术专家刁统武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重汽生涯的座右铭。
十多年来,刁统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的刁统武在中国重汽也算一个“名人”,在同事眼中,刁统武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踏踏实实做事,自己的事让别人挑不出毛病,不管是他的工作范围还是范围以外的设备和质量的问题,他都会主动积极的帮着去解决问题。
有一次,重汽车身部T7H窄体焊接线投产后,产能低一直是个问题。经过多次优化改进,产能有了提升,由原20分钟/辆提升至8分钟/辆,各工位进展顺利,唯独三工位顶盖、后围装配工位在10分钟/辆,始终达不到节拍要求,而且出现产品件撕裂现象。该问题持续了一个多月都没有解决,眼看就到了验收期,大家都非常着急。
刁统武就是不信这个题解不了。他主动请缨,立即对所有的数模、测量数据和控制系统进行对照模拟,发现都没有问题,但就是顶盖装配不到位、与侧围干涉撕裂需人工重新装配导致时间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刁统武那段时间每天都趴在三工位工装上。硬件方面实在是没有可改进的了,他就对控制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并查阅了所有与气动元件有关的资料,通过多次调整试验,最终将所有的动作和速度调整一致,装配稳定,最后实测时间7分45秒,完全达到了节拍要求。
他就是这样一个倔脾气,越是遇到难题,越是迎难而上,面对难题永不低头。
李道磊:在不停的学习中
2008年7月,李道磊毕业于山东技师学院,当年9月他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和“劳务派遣”的身份,来到重汽部件制造部底零加工部。仅过三年,他就因出色的工作表现被公司转正为合同职工。7年来,他也由一个普通“小兵”成长为“青年技术导师”。
“刚来重汽的时候,看什么都好奇、看什么都想学。”李道磊说,当时他利用周末骑自行车几乎跑遍了重汽桥箱及在章丘工业园的所有重汽公司,门卫不让进,他就耍小聪明说是新来的实习生。
2011年4月,他还自费去北京参观了“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他回忆道:“当时和在北京打工的弟弟住在一起,由于穿的鞋小磨脚,为看展览,两个大脚趾上各磨了一个血泡,弟弟看到后心疼的问‘哥哥你这是图啥?’。”这次经历虽然很苦,但是也让他开了眼界。之后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去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看机械、机床之类的展会。
除了爱学习,他在工作中还勤于钻研。底零加工部滚轮衬套产品,20工序拉内部8字油槽,只能在专用设备上加工,由于加工部没有此专用设备,产品由外协来干。外协每件成品要80元的加工费,李道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主动请缨,负责此项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
最终,经过努力,他负责的“加工中心铣刀冷却装置改进”获得集团公司2013年度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年节约刀具费用10多万元。
马迎新: 对待设备就像对待自己的老伙计
目前,马迎新是中国重汽桥箱公司齿轮加工部齿轮分部钳工高级技师,机电组组长。从1981年入厂以来,就一直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摸索,马迎新的技能不断提高、经验不断积累,经他维修过的机床,大小故障大都会“手到病除”。
“在我看来,油泵是设备运行的心脏,润滑是设备运行的血液。”为推进设备“零故障”管理,他提出了“设备开动、润滑先行”的设备运行机制。这大大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降低了维修费用,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维修费用86万元。
“对待设备就像对待自己的老伙计,你对它勤检查,勤维护,做到了然于心,开动起来它就正常运转,不闹腾。”马迎新打趣地说。
2010年,桥箱公司为生产AC桥系列产品,引进了NO610、NO609等几台进口拉齿机设备。起初,该设备油泵的压力波动不稳造成分齿不均匀,影响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试制齿轮分齿精度要求,但更换油泵需要原装进口油泵,不但价格高且采购时间长。
紧急当口,马迎新充分发挥以往的工作经验提出对该设备改造的建议。针对油泵的工作原理,他选用了37-F-R-01-C-K-32油泵,对其管路的进出油口、液压管路焊接加以改造,并重新定位装配基座。通过试车调试,经改造的设备液压系统稳定,分度均匀,满足了生产工艺的要求。完成了公司的试制任务,为企业节约费用10万余元。
“他一方面体现出一种实干精神,一方面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这两种精神如同我们的一套齿轮,在老马的身上高速啮合。”齿轮加工部经理王绍玉流露出一脸的自豪。“因为患有股骨头坏死的老毛病,这几年来,马老师给我们修机床时,由于身体不适有时不得不跪着,那种对工作的责任很让我们敬佩。”生产一线班组长陈静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