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不能否定“中国制造”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智”造:在传统制造基础上发展智慧制造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于日前在京召开的“首届财经中国V论坛”上表示,中国“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认中国制造,而必须要对自己的人口、国情,以及复杂的社会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王文看来,推行中国“智”造,要跟“世界工厂”说再见,这个说法可能过于乐观,也过于脱离目前的实际。
“中国发展智慧制造,并不是要甩掉传统制造做新‘智’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认为,要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发展智慧制造。
目前还谈不上“中国智造”
中国“智”造难在哪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压力,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欧美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振兴战略,重塑新的制造业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低成本优势,中国目前要素成本全面上升,面临两方面的挤压。”
谈到中国“智”造的瓶颈时,曹和平认为存在四大挑战:一是传统产业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过渡;二是传统制造需要和市场融合,适销对路;三是面临人力资源的创新压力;四是相关金融机构为新经济提供的服务还较为滞后。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则指出,“中国从组装到制造,从制造到创新,到现在为止还谈不上中国‘智’造。”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中国“智”造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可能没有知识的贡献。但目前为止大部分还是处于一种“智”+“造”的关系,遗憾的是“智”与“造”之间是中断的,大量的研发都在海外。
海外并购可加速“智”造升级
中国如何从制造转向“智”造,张燕生认为,应发挥“双引擎”作用,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放权给基层、青年、小企业。
在曹和平看来,中国“智”造目前存在不可多得的机遇:中国在万物互联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中国在“智”造应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要使“智”与“造”之间更紧密,“可以将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白明说。
另外,对于近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全球寻找并购机会,那么,中国企业并购进军高端制造业,能否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对此,王晓红认为,通过新一轮跨国并购实际情况,最主要的成功之处是获得了关键的技术研发设计和国际化人才,以及国际化营销网络,这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迅速地走向国际市场,从一个加工制造商走向全球自主创新的引领者。
王晓红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在本地化上下功夫;二是高技术企业“走出去”的重点要放在欧美发达国家;三是构建制度框架,利用自贸区、贸易投资协定推动投资自由化进程;四是民企在高技术领域、敏感领域更有优势,要推动民企“走出去”。
“中国制造企业的海外并购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想单纯依靠海外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并不可靠,最终企业还是应该两条腿走路,自主创新加海外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蓝源资本研究院副院长刘春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