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特别报道

再看造车新势力

发布时间:2019-10-24 | 来源:互联网 | 作者:
      虽然近几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有所回落,但从全球范围看,我国依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领头羊,不但吸引了业外资本,也助推了国外各大汽车集团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工信部部长苗圩曾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上透露,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

      造车新势力作为我国汽车行业中涌现的新生力量,为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共享化变革带来了“鲶鱼效应”。虽然目前它们的产销量还不大,但发展势头不容忽视。客观地说,造车新势力不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问题和挑战。

♦两类企业构成造车新势力

      造车新势力理论上泛指那些具有创新创业特征的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与此前的国有独资、合资汽车厂商以及大型民营车企坐拥原始资本积累的投产运作有本质区别。造车新势力也通常被定义为跨界从事纯电动乘用车生产的企业,即不包括由传统汽车生产企业独立出来或是转型升级而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当前的造车新势力主要可分为两类

      一是来自传统汽车行业的创业者,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成立了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这些创业者通常来自传统的整车制造、整车设计、研发或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等领域,对汽车行业、整车制造和销售较为熟悉,如威马、云度、前途汽车和长江汽车等企业的创业者。其中部分企业在设计研发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但整车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实战经验不足,在整车销售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有薄弱环节。

      二是从其他领域跨界而来的企业,通过吸引传统汽车行业的人才和技术参与整车设计制造。这类企业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争取获得乘用车生产资质,部分企业以代工模式进行整车制造,如蔚来、小鹏和电咖等。它们中有的开始自建工厂,期待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有的通过收购重组有整车资质的车企或与传统整车企业合作等方式实现生产;还有的正在积极研发产品,等待进入市场的时机,如零跑和奇点等。这些企业创始人大多来自互联网和品牌管理等传统汽车制造以外的领域,较为重视用户体验,具有较强的品牌管理经验和营销资源整合能力,但在整车研发和制造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供应链初步建立,产品尚需经过市场考核。

♦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渐露锋芒

      造车新势力真正的发展始于2015年。从企业注册信息看,大部分是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期间注册,行业内一度出现了造车新势力能否颠覆传统汽车企业的大讨论。

      特斯拉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让人们相信,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有很大的成功几率。事实上,特斯拉也带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不少新创企业都是从研究特斯拉的产品开始介入电动车产业,并对标特斯拉。

      由于大量资本进入,蔚来、威马、前途、云度、小鹏等企业迅速发展,云度的产品较早就进入市场,蔚来、威马、小鹏等企业的产品也陆续上市,2018年成为造车新势力的交付元年。新创企业给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注入新血液、新力量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质问题还没有解决。蔚来与江淮合作开了一个解决资质问题的先例,虽然行业对此还有争议,但代工方式已成为一种模式。

      我国已有包括传统汽车和经国家及地方批准新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100多家,如果加上准备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造车新势力,汽车企业总数将达到200家以上。目前,新创企业已经通过投资核准的有18家,通过工信部企业准入审核的有12家。

      目前还有不少业界并不熟悉的新创企业,虽然尚未获得投资项目核准,但也没有放弃。它们有的采取先推出中低端产品,然后逐渐向高端产品过渡的策略;有的想以高端产品打开市场再逐渐向中低端过渡;有的花巨资开发出了既有智能网联特色又有一定水平的新产品,但进一步筹集资金困难,对于如何打入市场也没有把握。各类企业都面临不同的挑战。

      银保监会发布的机动车交强险数据显示,造车新势力今年上半年累计上牌量突破3万辆,排名前三的是威马、小鹏、蔚来的车型。7月C-NCAP发布的成绩中,小鹏G3、蔚来ES8、威马EX5均获得了五星评价。这些成绩说明,虽然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比还很小,但头部企业的发展势头不容忽视,相信再经过2~3年的努力,部分企业会取得阶段性成功。

♦造车新势力优劣势并存

1.创新是造车新势力的最大优势

      在研发方面,与传统车企和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投资核准的车企相比,造车新势力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更能把握新时代汽车发展的方向,能够更好地结合“互联网+”,但部分企业对造车难度及复杂度估计不足。在生产制造方面,造车新势力以“颠覆者”形象出现,具有车辆结构相对简单的特点,为技术路线与竞争格局日渐固化的汽车业带来一缕清风。在市场方面,造车新势力没有庞大的销售链条,更易于打破现有销售方式的束缚,如不照搬现有的4S店方式,而是用会员制直接销售并服务等多种方式。

      与传统车企相比,造车新势力更具有客户体验思维,更注重在生产、销售和服务方面的模式创新。相比于传统车企关注如何更好地打造一辆车,造车新势力则致力于成为“用户公司”,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用户服务上,更注重与客户的交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不少造车新势力已像互联网公司一样,探索“粉丝经济”、社区化成长模式。

      较之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的领导者思路更加开放、超前,尤其在智能网联领域的表现更为激进,具有较强的产品综合能力,给中国汽车产业智能网联化变革注入了新的基因。

      在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等方面,造车新势力显然技高一筹。以蔚来、威马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融资金额均超过百亿元,融资规模超过以往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今年上半年头部造车新势力融资总额超过220亿元,而去年上半年仅为122亿元,也就是说,短短一年间,造车新势力的融资金额就翻了近一倍。

2.靠资本运作维持运营的方式具很大局限性

      从发展角度看,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开发周期相对较短,量产车还没有经过市场考验,很难靠产品盈利,使用资本运作的方式维持企业运营具有很大局限性,需要做好长远规划。而且,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以高端车型起步,产品品类较为单一,导致市场受限,得到消费者认可也需要一定周期。

3.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合作将成未来方向

      可以说,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各有优势。当前,部分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两者的融合和合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造车新势力面临新问题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需求走低和产业竞争持续加剧,中国汽车业进一步分化,造车新势力企业同样面临许多新问题。

1.市场竞争加剧

      产品较为单一是造车新势力的先天短板。我国电动汽车行业从完全靠政策推动,逐渐过渡到由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靠单一产品品类很难立足。

      部分造车新势力虽然在获得生产资质后迅速投放产品,但由于研发能力薄弱,后续产品跟不上,导致市场竞争力下滑。此外,还面临补贴进一步退坡和外资企业进入的双重挑战。

2.融资更加困难

      源于造车长周期回报与资本短期逐利之间的矛盾,融资变得更加困难。造车行业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且风险极高,艰难程度远高于一般制造业。传统车企在供应链控制、生产制造领域要优于造车新势力,而且新势力也缺少传统车企新能源产品与传统燃油车产品共线生产以及可以靠传统燃油车的大批量销售等来缓解资金压力的条件。加上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看法不同,不少资本选择退场,汽车产业投资新政的出炉更加剧了造车新势力的融资难度。

      长期以来,造车新势力对资本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下一轮融资与时间的竞争,而不仅仅是产品和研发的竞争。这种依靠融资“输血”,而未能实现自身“造血”的发展模式,在资本逐渐冷却的大环境下,出现困境十分自然。就连造车新势力的对标企业特斯拉,今年一季度净亏损还高达7.01亿美元。短时间内,新造车企业很难在成本控制上优于传统车企。

3.交付屡遭质疑

      新势力交付过程坎坷引质疑。从去年开始,造车新势力致力于将产品陆续推向市场,然而,从产品上市到正式交付,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比如蔚来ES8的屡次推迟交付就曾引起市场对其的质疑。目前,已有多家造车新势力交付产品,如威马汽车、小鹏汽车、前途汽车等。

      前不久小鹏汽车由于产品迭代和销售经验不足,新车交付节奏控制不好,以致于被消费者投诉,相关企业需引以为戒。传统汽车的发展速度与造车新势力的“互联网思维”如何融合,是汽车行业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造车新势力想在竞争中取胜需要速度,但也要重视汽车是社会产品的商品属性。快速迭代是互联网的思维,如何运用到汽车上需妥善处理。例如涉及安全性法规相关功能的更新(如增加某项智能驾驶功能)要经过反复验证与官方认证,不宜更迭太频繁;至于娱乐等与整车安全性无关的功能经常升级,会让消费者有持续新鲜感。

4.产品有待市场检验

      造车新势力的产品能否解决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续驶里程低、低温用车等核心问题,还需要市场来检验。目前包括丰田汽车和比亚迪在内的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企业开始携手,为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整体水平开了新路。从今后发展看,产品品质将成为多数造车新势力的核心竞争力,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和不断改善的用户体验是其有别于传统汽车企业的优势所在,惟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造车新势力克服现有的曲折和困难。受“鲶鱼效应”的影响,中国的汽车行业势必会迎来积极变化。

♦给造车新势力的四点建议

1.应提升紧迫感与危机感

      大浪淘沙才能显真金。现阶段造车新势力的水平参差不齐,也令很多人对其前景产生怀疑。产业升级是必经过程,造车新势力需经受更多的考验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在当前阶段,造车新势力更应提升紧迫感与危机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危机四伏的淘汰赛也是一种鞭策,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造车新势力必须有长期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准备及能力,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投资新能源汽车的风险。

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重视核心技术掌握能力

      虽然近些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造车新势力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重视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并积极向日产、特斯拉等优秀企业学习。

3.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补贴退坡、限购和地方扶持政策变化引起的政策风险,以及市场成熟过程中的诸多竞争因素都不容忽视。建议造车新势力重视产品性能的提升和营销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入研究市场需求,从多方面着力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会为产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机遇,特别是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盈利,新造车企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4.严抓质量,保持创新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想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抓质量。纵观全球著名企业,莫不是以质量为生命进行管理。对于新兴企业来说,其抗风险能力更低,在这一阶段,信誉的树立尤为重要。对企业来说,不但要提高电动汽车的性价比,还应提高附加值,否则很难赢利。因此,创新一定要有竞争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重点创新的目标所在。

      不可否认,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最终能够成长起来并站稳脚跟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将被市场所淘汰。大浪淘沙,我们不能断言哪家企业会取得成功,时间会给出最终答案。从行业出发,还是要多给造车新势力一些机会和时间。毕竟这一领域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企业在奋斗、探索、实践,谁能保证再过五年、十年,中国的某家造车新势力不会成为汽车行业的巨头呢?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