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特别报道

中车戚墅堰所齿轮传动部李枫:为中国高铁装上“风火轮”

发布时间:2022-11-18 | 来源:江苏省科协 | 作者: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金名片”,它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呼啸而来,改变着中国,同时也震撼着世界。驰骋的“复兴号”背后,也有着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齿轮传动事业部副总经理李枫的力量。

  作为轨道交通齿轮传动系统的研发领域学科带头人,李枫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十余项,推动了我国高铁装备关键零部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助力中国高铁装上“风火轮”。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站在了国家科技领域内的最高领奖台上,获得“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中国齿轮行业科技领军人物”“江苏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荣誉。近日,他还获得第十八届省青年科技奖。

  

 

▲李枫

  齿轮传动系统是高铁列车的动力传动装置,通过齿间传递,源源不断地把动力传到轮对,才有了高铁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如果说发动机是高铁的“心脏”,负责产生动力,那齿轮传动系统恰如高铁的“双膝”,直接决定高铁能跑多快,技术密集度非常高。

  2005年,23岁的李枫进入中车戚墅堰所技术研发中心。彼时,“和谐号”动车组刚引进,高铁齿轮传动系统长期被国外垄断且质量问题频发。年轻的李枫挑起了重担,带领团队开始了国产化动车组齿轮传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道路。

  2009年,日本东洋电机进行技术转让,中车戚墅堰所将进行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国产化任务。但在当时的转让合同里没有齿轮箱设计技术。赴日本学习的6人当中,作为技术人员的李枫费尽心思和对方沟通,但一谈到核心技术,对方只字不提,或借口说不懂。

  “受制于人,那感觉太难受了!没有技术,就没有主动权和发言权,只能听别人指挥。”李枫告诉记者,一个月学习期满后,他们6个人带着齿轮箱制造技术顺利回国,可个个心里都不是滋味,憋着一股劲开始研发。公司派出80多名技术骨干扑在各个条线上,短短两年,团队仅依靠设计图纸就做到了“弯道超车”,攻克了齿轮箱制造难题,顺利完成了批量生产。2010年12月3日,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线上跑出了486.1公里的最高运营时速,刷新了世界高铁速度纪录,宣告中国高铁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虽然攻克了齿轮箱制造技术难题,但是设计难题始终是团队的心结。”李枫表示,为了深耕技术,2010年,他又继续攻读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硕士。在岗位历练长达5年之久后,终于等来了新的契机。

  2012年,装备德国公司制造的齿轮箱,运行在我国武广、京沪、哈大等高速客运专线的CRH380B\BL\CL动车组,先后发生多起箱体裂纹故障。祖国大地广袤,从南到北,如何让齿轮传动系统适应如此大的温差环境?作为轨道交通齿轮传动系统的学科带头人,李枫带领团队接下了这个科学难题,翻遍了机械、电气、液压、软件等多个领域的书籍。面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轴承润滑问题等,团队反复商讨、推敲方案,最终开创性地提出了“温控技术”的想法。

  “攻克技术难关时,我们团队画了不下上百张设计图。齿轮箱每一个小小的改进,必须在试验台上做一二十次测试。为了模拟设备装车后的真实环境,我们自主研发出了全工况模拟试验台,风沙雨雪轮番上阵……”李枫告诉记者,从一个想法的萌发到发展成为一套体系,整个团队夜以继日耗时6个月,夏天去最热的地方,冬天去最冷的地方。历经上万次试验,最终打造出了首款“中国制造”品牌的高铁列车齿轮传动系统,实现了时速160到350公里全速度等级国内全部车型和全部高铁线路的覆盖,也完成了从“和谐号”到“复兴号”高铁列车的全部覆盖。

  中车戚墅堰所齿轮传动事业部大楼的墙壁上,印刻着三行字,那是李枫最喜欢的三句话--掌握世界一流技术,生产世界一流产品,建成世界一流基地。“这是我的目标,也是我们中车戚墅堰所所有人的目标,我希望在看得见的产品上,我们要实现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在看不见的技术工艺中,更要奔腾出中国创造和中国思维。”李枫说。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