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分析

机械工业走势观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1 | 来源:工信头条 | 作者:
   “十四五”是机械工业向产业链高端自主升级的关键阶段,仅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没有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升级,将处处掣肘,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自主升级。既要培育少数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又要培育众多“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做支撑,这是“十四五”的努力方向。

  蔡惟慈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当前行业运行形式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机械工业的运行影响大、范围广、时间长,对市场运行的冲击力超过2021年。从2022年5月开始,主要经济指标开始止跌回升,6月回升进一步加速。但7月回升势头有所减弱,增速低于预期。从目前看,下半年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预计全年大概率可实现小幅增长,但能否达到5.5%的原定增长目标尚难断言。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做出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深含忧患意识的研判,并因此而确定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方针。2022年前几个月机械工业运行情况表明,中央的上述判断和部署极具战略前瞻性。从运行曲线看,2022年1—2月开局好于预期,但3月起“乌云骤起”。因疫情原因,各地防控措施空前严厉,企业物流严重受阻,机械工业因自身产业链长而复杂,故受伤尤深。受此影响,前5个月机械工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多处于负增长状态,直到6月底,累计增速才逐渐转负为正。从国际经济环境看,2021年国外疫情严重,我国经济运行基本正常,外需订单大量转向中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实现了超高速增长。但2022年国外普遍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我们的比较优势严重弱化,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推进与我们脱钩,客户流失的风险加大。但经过艰苦努力,机械工业外贸表现不错,现在仍保持着正增长,不过增速比2021年同期明显回落。从在手订单看,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重点联系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统计,2021年以来在手订货额增幅逐月下行,2021年年底已降至2.22%的较低水平,而2022年1—5月更已降至-13.51%的历史低位,6月降幅(-9.82%)虽有所收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行业景气回升的需求支撑仍较乏力,由此也可感受到“预期转弱”的严峻现实。但目前看,市场回升进程尚不稳固。具体看,从5月起,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各地复工复产逐渐加速。虽然1—5月累计增速仍多为负,但回升势头已现。6月数据表明,上升势头进一步增强,但7月有关增速数据低于预期。8月以来多地疫情频发,长江流域酷热干旱,川渝地区供电趋紧,国际环境波诡云谲,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就此看,市场回升进程尚难言稳固。

  

 

  各主要分行业运行态势

  从主要分行业运行态势来看,2022年1—5月产销一直为负增长,但从5月起,开始出现回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从回升速度看,销不如产、利润不如营收、消费类不如投资类,其原因在于政府有形之手容易在生产端见效,但对消费、效益则不易着力。从国内外两个市场看,出口强于内销。在各主要分行业中,比较起来,汽车行业产销形势前期较差,对机械工业下行影响很大,但5月起已在回升;电工行业产销形势比较好,部分抵消了汽车行业的下行压力;石化通用、重矿、农机相对平稳;内燃机和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回落幅度较大;机床工具行业是机械工业中少有的营收和利润实现较高增长的分行业。其中,汽车行业在机械工业总量中权重约占32%,电工行业约占23%,这两大行业左右了机械工业的运行走势;机床和农机行业各有其特殊重要地位;工程机械行业间接反映了国家的基建冷热。因此,在观察和分析机械工业运行形势时,应对以上这些行业更多关注。汽车行业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从5月起,产销形势开始明显好转,降幅大幅收窄。从1—7月累计看,产量增幅已由负转正。二是乘用车形势好于商用车。乘用车从5月起,当月产量增幅已由负转正,1—7月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0.9%;而商用车降幅虽有收窄之势,但1—7月累计产销降幅仍高达36.9%和39.3%。其原因与商用车受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影响更大有关。三是产与销相比,销售形势不如生产。产销增幅差3个百分点左右。四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占比明显上升,1—7月累计销量占比已达47.6%,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令人欣慰。五是新能源车增势较强,但全行业利润仍为负,说明该产业链仍有明显弱点(主要是三电,尤其是电池),现在就称其为“优势产业”为时尚早。六是汽车出口继续大长,可喜可贺。电工行业上半年增速明显高于机械工业平均值,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在总增量中,少数子行业(锂离子电池、光伏、电碳、电线电缆、电机等)占了大头,而多数传统子行业则表现一般。对此不可不察。二是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带动新能源设备景气向好,电动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些都是电工行业增长的主因。动力电池既是电工行业的亮点,又是新能源车行业的痛点,颇堪玩味。机床行业保持了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势头,但主机增势不如预期。一是机床工具行业是母机行业,集中反映了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继2021年实现高于机械工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后,2022年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这里既有该行业自身周期性因素的作用,也有国家“强基”导向的效果。二是在机床工具各子行业中,磨料磨具及人造金刚石在总增量中的占比过半,而机床主机虽有增长,但幅度有限。对此不能不察,应保持清醒认识。工程机械行业深度负增长,但出口形势较好。工程机械行业周期性强。2021年下半年产销增速已现颓势,2022年继续回落。好在业内主要企业对此多有精神准备,故将不会再现2011年那样的被动。工程机械行业的亮点是,在内销回落时,多数企业和多数产品的出口都实现了高速增长,说明随着本行业持续多年的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力已有显著提升。内燃机行业受汽车、工程机械行业大幅下滑之累,处于深度负增长之中。机器人行业前数月产量微幅下行,营收降幅大于产量,利润降幅则远大于营收。这一态势说明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薄弱环节,需大力推进补链。农机行业各项主要指标呈小幅负增长的弱势状态。仪器仪表、文化办公设备、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机械基础零部件,及其他民用机械等行业,产销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体都处于小幅负增长状态,但特点不突出,故不一一赘述。总体而言,2022年1—5月主要分行业都出现了较大程度下滑,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从5月起,汽车产销明显回升,其他行业也都开始回暖。可以判定,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预计今后虽有波动,总体将保持复苏态势,全年运行曲线将呈前低后高之势。但因前5个月“欠账”较多,加之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还不能完全排除,所以现在尚不能断言全年能否实现5.5%的预期增长目标。

  行业运行中的主要困难

  2022年3月以来,受多重利空因素叠加影响,特别是国际形势变化引起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内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多发频发,波及地区较多且较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较大影响,部分地区、企业停工停产,机械工业稳增长面临较大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局势的剧烈波动使我国经济运行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石油等大宗物资价格大幅上扬,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国际环境日趋严峻。二是上游价格上涨增加成本压力。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如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由2020年9月的4.5万元/吨,上涨至2022年5月的约48万元/吨。2022年1—7月累计,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9.9%、2.0%、11.9%、12.8%。三是机械产品出厂价格低迷。2022年7月,全国工业生产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2%,其中机械工业只上涨1.1%。1—7月累计,机械工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仅1.8%,汽车制造业同比仅增长0.5%。可见,机械工业成本上涨的压力很难向下传递。四是产成品库存增加。2022年1—7月机械工业产成品库存高达1.61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23%。其中电工(23.60%)、仪表(20.92%)、机器人(28.93%)、机床(19.92%)、汽车(16.02%)库存过快增长,凸显了当前行业经济运行中的隐忧,不可小看。五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2022年1—7月累计,机械工业应收账款总额高达6.34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30%,同比增长16.27%。特别是产销增速较高的几个分行业,应收账款的增幅也较高,如机床、电工、机器人行业增速分别高达18.88%、26.00%、23.96%。这必须引起我们警觉。六是汇率剧烈波动,普惠待遇生变。2022年3月1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至6.3014,8月31日已至6.8906,与2022年年初相比,人民币贬值约7.5%。汇率的剧烈波动,叠加欧盟自2021年12月1日起取消对华关税优惠的冲击,加大了今年外贸出口的难度。七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影响。在美国操弄下,西方反华势力以意识形态划线,正在极力打造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国际供应链。此前西方国家受疫情冲击,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增加对华采购额;但在疫情缓解之后,预计西方国家将再度启动与我国脱钩,加大对我国的打压。对此,我们必须有思想准备。八是在手订单不足。业内重点联系企业累计订货量同比增幅持续下行,2021年底降至2.22%,2022年1—5月更下滑至-13.51%的低点,所幸6月开始回升,1—7月降幅已收窄至-7.49%。

  行业发展中的主要亮点和不足

  我们正处在诸多发展大趋势之中: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电动化发展趋势;由产业安全引发的补链、强链趋势;强化“专精特新”由大变强的趋势;民生消费类产品行业需求升温趋势;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级转移的趋势;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发展趋势。上述趋势,有些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有些则是由新技术发展所催生或政府着力推动下产生的。各地、各业内企业自觉认识和顺应这些趋势,可以更快、更好、更多地发现和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这里有几个需要关注的倾向,需要引起我们重视。从地区看,片面强调为局部地区的自行成套而“补链”,从而很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矛盾。“补短板”要服从于国家总体的宏观谋划。从企业看,片面理解智能制造,将赋能技术视为全能技术,忽视企业自身专有技术的研发和专用工艺的创新。从行业看,受封闭发展的惯性思维影响,忽视跨行业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创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双碳任务的艰巨性及其深刻影响。新能源车产销增速虽高,但仍处于总体亏损之中,距良性循环仍有距离;发电设备行业产业格局面临巨大冲击,能否变危为机,尚在未定之数;内燃机、基础零部件、铸锻件等配套行业都将因双碳取向而变化,机械所有分行业几乎无可置身事外者。

  “十四五”机械工业的主要取向

  “十四五”机械工业的主要取向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期望和机械工业的实际,“十四五”要聚焦“三双”,通过抓“专精特新”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些聚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双循环”,瞄向产业安全、自主;“双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瞄准强基和补链,以及智能制造;“双碳”,瞄准绿色制造;抓“专精特新”,推进结构优化。着力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要围绕“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谋划“十四五”发展,加快“由大变强”的步伐。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现在正继续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由跟跑、追赶,逐渐进入局部并跑、争取领跑的新阶段。西方国家在其不战而胜的梦想幻灭以后,已对我国转入全面阻遏。中国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领域已成为被西方国家封锁和阻遏的重中之重。国际环境的这一深刻变化,给我国经济自主高效、安全可控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肩负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升级重任的机械工业,必须放弃已经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全面加快自主创新和由大变强的步伐。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和高端环节,一定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消除严重受制于进口的不安全隐患。

  向“双化”目标攀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许多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都已进入了世界前列。这与我们当年推行的“逆向发展”策略——利用国际资源,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零部件乃至部套,尽快形成成套装备供应能力,然后再回过头来,逐步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是紧密相关的。

  但是,这一做法却也导致了原已存在的“基础发展滞后于主机”的矛盾更趋尖锐,并在当前西方国家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阻遏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凸显了我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隐患。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高关键基础工艺和装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产业基础技术、工业软件等基础能力,尽快补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提升全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无疑是“十四五”推进由大变强的主要着力点。

  双碳目标倒逼产业绿色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实现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需要的减排强度远超发达国家,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这是我们要面临和破解的一道旷世难题。西方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极力对我国施压,也包含了其阻遏、迟滞我国发展的用心。

  在未来几十年中,从“十四五”开始,机械工业应对双碳挑战,将要面临空前严峻、以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对现有产业格局可能伤筋动骨的大调整。预计在此过程中,一些曾经辉煌的传统化石能源设备(如常规火电设备)将因需求下行而被迫转型,而新兴的绿色能源(如光伏、风电)以及储能设备制造业、智能电网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有望迅速强势崛起。而且,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工业中体量最大的产业群,如何在日益强化的碳排放政策约束下,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将是摆在所有行业和企业面前的试题。这将倒逼我国从产品结构到制造工艺,从设计理念到市场营销,从国内竞争到国际格局的全方位调整和洗牌。这既是一场惨烈的淘汰赛,也将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业内市场主体“十四五”必须早为之计,争取先机。

  抓好创新和技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补短板、锻长板,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缓解基础滞后的瓶颈约束,实现产业链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构建低碳产业,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创新”和技改,有赖于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十四五”的动力机制要切实地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要坚定地由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机械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只有大力推进机械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过剩的中低端产能才能逐渐消除和转化,中小企业的内在活力被更好地激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产业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产业链逐步走向现代化,机械工业由大变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撑。

  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十四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材料技术将加快融合,智能制造正在重塑传统机械工业的研发流程、产品形态、制造模式、物流和售后服务体系。机械工业要抓住和用好这些机遇。

  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升级

  这既是保障产业安全的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十四五”是机械工业向产业链高端自主升级的关键阶段,仅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没有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升级,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自主升级。既要培育少数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又要培育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支撑,这是“十四五”的努力方向。

  对机械工业发展前景的几点看法

  我们对未来有理由乐观,对实现制造强国应有信心。对机械工业发展前景,也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以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支持自主创新,以推动技术持续升级;注重产业安全,以应对国际变局。二是,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持续稳步上升(贸易顺差和结构升级)。三是,传统重化工装备的优势保持并发展,其中关键短板(控制系统等)约束趋缓。四是,新的优势产业正在兴起(工程机械、特高压输变电、铸造、锻造、模具等)。五是,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设备、新能源车等)迅速崛起,正在成为接续性优势产业,有望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比较优势。六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喜人,促进研发速度、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七是,机械工业已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结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已在总产出中占主导地位,国企占比很小,且国企也多已改革成为市场竞争的深度参与者。经过多年国际市场磨练,机械工业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愿国内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愿宏观环境更理性地对待企业家,以利于优秀企业的涌现和崛起。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既是严峻的挑战,但也是倒逼我国补短板、促调整的机遇。九是,我国的内需大市场,和世界少有的完整工业体系,是确保我国产业持续升级发展的独门利器。十是,抓“专精特新”为加快“强基”找对了门径,对于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意义既深且远,愿尽早见效。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2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