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国,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对汽车产业有深厚的理解和思考,曾在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中担任“汽车开发先进技术”专家组组长,积极参与行业工作,曾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
《汽车专家述评》编辑组非常荣幸邀请到李开国专家为2023年3月刊贡献智慧和思考,本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李开国专家从中国式现代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与探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大主题要求下,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在本篇文章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系。希望对行业同仁有所借鉴和思考,以下为全文内容:
前言: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变革之际,得益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崛起,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2009年以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技术探索期,由政府牵头引导,开展研发布局和推动行业展开技术创新,并进行小规模的示范应用,鼓励市场化;(2)2009-2015年,行业处入规模推广期,国家对行业的重视度提升,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手段,推动新能源汽车由小规模试点向规模化推广转变;(3)2016-2020年,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政策端与市场端齐发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4)2021年以后,行业进入规模应用期。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由政策主导转为市场主导,进入快速普及应用和市场化发展新阶段。面向未来,应持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巩固强化其引领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利支撑。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实践的客观结果
1.党的正确引导和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撑,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普及的大力支持。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并陆续出台产业规划、财税补贴、促进消费、安全规范及基础设施保障等各类支持和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完善。到如今,中国仍在购置税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政策优惠,这也是中国能够在新能源领域持续领跑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绿色发展”对新能源汽车提出客观要求
中国始终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汽车产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是 “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总体来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顺势而为”。
3.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聚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重要方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载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四个五年规划的部署安排,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国家大力支持和产、学、研、用的积极参与下,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4.中国特色的规模优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升级奠定市场基础
中国拥有巨大人口规模并始终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消费水平不断升级,与此同时, 拥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领先的消费观念以及更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的80后90后00后逐渐成为新时代的消费主力军。人口结构与消费能力形成共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创新奠定市场基础。2022年,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226辆,相较于美国(837辆)、意大利(749辆)、英国(612辆)、日本(639辆)等仍有较大差距,巨大的市场提升空间也将持续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市场、技术、品牌等方面不断突破,并已成为公认的中国智能制造“新名片”,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强有力支撑。
1.销量保持领先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8年产销规模全球第一。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5.6%,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5.6%,较上年增长12.1个百分点。同时,中国车企正带来新一波新能源汽车出海浪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到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随着我国疫情防控逐步放开、复工复产恢复以及对外市场的逐步开拓,2023年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外市场的表现将更加亮眼。
2.技术多点突破
不同于传统能源汽车核心动力部件,我国已在“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实现自主研发。通过“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重大项目、国家“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产业化工程的推进、“十乘千辆”示范工程的落地,我国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技术体系不断夯实、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技术链与供应链不断提升、产业化工程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动力电池技术规模和技术全球领先,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是继2021年迈过200瓦时/公斤大关后的又一突破;电驱动系统集成化、系统构型多元化、高效化已跻身全球先进水平,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密度超过4.8千瓦/公斤,最高转速达到1.6万转/分钟;在激光雷达、人工智能芯片、智能座舱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动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达到新的高度……不仅有效地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还提升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品牌向上升级
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中具有绝对优势。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约有80%市场份额被自主品牌抢占,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彻底颠覆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主导的汽车市场格局。同时,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持续突破。近年来,中国车企陆续推出三五十万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国际车企高溢价优势正逐步减弱。2022年,比亚迪发布高端品牌 “仰望”,国产车企正式进军全球百万元级别新能源汽车赛道。
4.产业链深度调整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变革带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结构深度调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汽车工业体系的上下游贯通,显著提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实现提质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全面、最核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内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超60万家,囊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整车制造、下游汽车服务的,产业链实力雄厚、韧性足。同时,全国已建立起互联网+车主服务生态圈体系,成功塑造二手车流通、保险、金融、售后等多元化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成为庞大保有量市场的又一增长新动能。
5.基础持续完善
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新能源汽车规模扩大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91.6%,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225.5%。截止2022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0万台,同比增加99.1%。2022年公共充电站增量为3.7万座,保有量达到11.1万座。
6.产业融合发展
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讯持续推动融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逐步构建起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伴随着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边界从“有界”逐步转向“无界”,以传统汽车相关企业、互联网造车相关企业、科技类造车相关企业为代表的参与主体跨界融合,分别以汽车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经验、网络用户生态打造经验、科技产品用户生态构建能力作为核心优势切入汽车产业,并加速融合发展,合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充分认识新能源汽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
1.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依旧存在
一是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未建立起有效的回收体系。我国钴、镍等材料储量不足,受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及资本追捧等因素影响,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动力电池回收面临回收难度大、回收体系混乱和政策法规约束力不足等问题。二是高性能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国内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器以中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国外把控中大型、高性能电机及控制器。我国在高速轴承、高性能磁钢等部件领域存在技术瓶颈,自主化率较低。三是先进工艺制程芯片无法实现自主供应。国外对我国先进半导体产业封锁范围由制造装备扩大至EDA 工具、高端 GPU 芯片等。我国先进半导体产业基础薄弱,从原材料、EDA 软件、IP 到芯片制造封测装备等均严重依赖国外。国产车规级芯片一致性、可靠性低,难以获得整车企业认可,应用障碍较大。
2.对以“碳管理”为名的国际贸易壁垒应对不足
2023年2月,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通过了欧洲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欧盟“碳关税”更进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欧盟制定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对动力电池碳足迹提出管理要求。除了欧盟,在2022年6月,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向其参议院金融委员会提交了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提案,名为《清洁竞争法案》。欧美等市场对相关进口产品的碳足迹、碳含量要求持续加码。由于产品的碳足迹、碳含量往往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甚至涉及产品所使用原材料的制造过程,相关主体须尽早布局应对。
3.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依旧显著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频频发生,时常成为媒体头条进入大众视野。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发生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640起,平均每天发生超过7起,同比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火灾平均(8.8%)增幅。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影响消费者信心的重要因素。能否解决好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成为决定行业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四、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持续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需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征程上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做好管理协同
管理政策已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核心推动力之一,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管理的相关部门应高效协同,划定及厘清管理边界,分步有序、重点突出、平衡安全与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建议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包括动力电池及氢能安全)、动力电池回收、车网融合、氢燃料发动机、汽车芯片、数据应用、回收再造等管理引导,弥补产业短板。
2.推进产业协同
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抓手,带动汽车生产方式和使用方式的绿色转型,支撑国家“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要求。在生产环节,加快建立绿色工厂,实现制造环节节能减碳。在供应链环节,实施整车与零部件同步减碳。在使用环节,同步推动汽车、交通、能源领域协同脱碳,一是加强车路协同,实现交通运输智能高效;二是通过共享出行提升汽车使用效率,改善整体交通环境;三是通过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车网互动、换电、退役电池储能等方式,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和不稳定问题,实现绿色电能时空转移。
3.发挥特色优势
一是举国体制优势。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未来可通过此优势,重点攻克关键技术,推动关键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给予相关重点产业人才及税收等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环境。二是资源禀赋优势。我国在水电、风能、核能和太阳能等方面存在较大潜力,并已形成健全高效的风电、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规模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球领先,规模效益带来低成本竞争优势。新能源相关企业可在产业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基础上,持续推进技术、品牌升级,强化产品综合国际竞争力。四是区域优势。近两年全球经济发展迟缓,各国贸易壁垒加大,我国应发挥区域贸易优势,充分利用RCEP、一带一路等双多边合作机制,将我国新能源汽车输送至东南亚等市场,提升海外市场销量。
4.坚持技术创新
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准确认识技术创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产业链上下游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谋求共识路线,聚力攻关。同步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环境,广泛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高质量人才,切实支撑产业自主、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