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分析

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4-06-17 | 来源:有识咨询 | 作者:
   科技创新 情报先行

  目前,我国正通过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来促进制造强国建设,但是在此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阻滞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数量和结构、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数字化转型以及资源要素支持等方面的制约。

  企业数量偏少且结构失衡

  「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对一国产业基础能力形成有效支撑。但是,从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以及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的角度,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还远远不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家,其中仅有4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5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作为入库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也不过11万家,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在「隐形冠军」企业方面,符合标准条件的「隐形冠军」在全球共有2734家,其中德国1307家、美国366家、日本220家,而我国只有68家,仅排在世界第8位。在每百万居民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上,德国为16家,我国仅为0.1家,更是排在世界第17位。虽然,近年来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数量在持续增长(西蒙在2019年提出,共发现92家「中国籍」的「隐形冠军」企业),但与德国等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从结构上看,现有「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技术和产品分布上还不能全面覆盖《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不能有效聚焦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弱项,对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尚需提升。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各省份的遴选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在产业分布上还不能充分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在主导产品分布上也不能有效囊括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在专精特新「小巨人」方面,很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缺乏对供应链的塑造和把控能力。在制造业单项冠军方面,该类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电子信息以及石化等行业,主要细分领域多是传统制造产品,在对外依存度高、「卡脖子」问题突出的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先进制造关键领域,仍然涉足较少,难以撼动发达国家赖以形成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全球竞争力。

  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薄弱

  虽然一些「专精特新」企业依靠庞大国内市场优势取得了市场份额的领先,但是他们在产业基础关键领域、产业链短板和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技术研发实力不足,没有真正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不能有效主导或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制造细分领域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在国际市场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因此,这些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他们应该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制定,通过国际化布局,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另外,打造全球化供应链,补足产业链短板,确保在全球市场中的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性也至关重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走出去战略,寻求国际合作,拓宽国际市场渠道,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的来说,「专精特新」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持久竞争优势,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核心技术,强化全球合作,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环境中持续发展,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导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实施以下策略: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设立专门的研发基金,鼓励内部创新和研发团队的组建,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这不仅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并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一支具备全球化视野和技术实力的团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再者,积极申请和维护国际专利,保护知识产权,防止技术被竞争对手模仿或窃取,为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企业还要注重品牌建设,通过营销策略和公关活动,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海外消费者的信赖。

  最后,企业应当建立灵活的全球运营模式,适应不同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全球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总结来说,「专精特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全面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