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分析

深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宁波模式

发布时间:2024-07-23 | 来源:工信头条 | 作者:
   林文偈 宁波市工业和数字经济研究院

  “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宁波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集成化培育,成功培育出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宁波推动“专精特新”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宁波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四个层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宁波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52家,居全国城市第五位;国家级重点“小巨人”66家,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发挥优势 打造细分领域“主力军”

  宁波具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通过出台《宁波市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宁波市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方案(2020—2025年)》等文件,宁波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宁波“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关键基础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几大领域,在第五批新增的69家“小巨人”中,新材料、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等三大产业入选企业数总和占比超过70%,行业分布特色明显,与宁波产业集群体系充分契合。

  协同创新 筑牢科技创新“主阵地”

  宁波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登峰”“前沿引领技术2035”“重大场景应用”三大计划,每年支持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超过100个,鼓励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2020年以来,由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牵头的市级重大专项占总立项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在2023年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超过一半。2022年“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费投入占比超过5%,研发人员占全部职工比重远高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30%以上“小巨人”企业拥有10项及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20%以上企业拥有20项及以上发明专利。

  数字赋能 唱响转型升级“主旋律”

  宁波作为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以“一县一业一案”为重点,实践探索出“1+1+N+X”生态型数智化“宁波范式”。推动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运动休闲服装3个细分行业入选国家试点。前四批“小巨人”企业中,超过60%企业系统实现云端迁徙,主要业务上云率约60%。在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方面,根据工信部的认定标准,已采用其中一项的达到100%,已采用三项(含三项)以上的达到149家,占比超过50%。18个工厂和场景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数量居浙江省第一位。

  宁波推动“专精特新”发展的典型经验

  “梯队培育+种子计划” 优化企业培育路径

  宁波推动“专精特新”发展,一是精心培育“好种子”企业。宁波实施“智团创业”计划,支持“创二代”、留学生、科技人员等创新创业;以“批量辅导+点对点诊断”形式邀请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与企业家深入交流,对培育企业实现覆盖走访。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辅导中心,实施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等专项行动,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种子企业。二是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出台《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遴选储备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近年来,入选培育库的企业维持在1500家左右。三是精准服务辅导。举办“十链百场千企”系列行动,围绕产业链群协作、政府国企采购、数字化改造、设备更新改造、支持专业展会、贸易端生产端合作、“互联网+”营销等“7种模式”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拓市场。对照认定要求,精心选择我市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服务组合拳。

  “技术攻关+协同创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一是建设细分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定位清晰、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比如石墨烯创新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

  宁波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支持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鼓励中小企业运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研发设计、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生产经营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动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骨干企业从生产线自动化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升级。

  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动态排摸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红、黄、绿“三色图”模型,由“小巨人”企业设立的各级研发机构约800个,成功开发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测器、“天和”核心舱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应用。

  宁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引领产业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国家级和省、市级重大科技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料研发;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原则,支持购买中小企业的优质产品和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

  三是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制定《宁波市“四基”重点领域单项冠军产品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围绕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依托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组建48家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全省最多)和12个创新联合体,如,集成智昌科技、舜宇光学和中大力德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出“全甬产”机器人。

  宁波推动产业链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增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大型企业常态化“发榜”提出技术合作需求,邀请中小企业“揭榜”开展技术攻关。

  “要素保障+产权保护” 服务企业保驾护航

  一是强化金融精准支持。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开设“专精特新板”,打通企业股权融资渠道,先后为挂牌的近一千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上市辅导、专业估值、融资咨询等服务。目前,全市境内外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5家。政银合作开展金融专项对接,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出绿色审批通道、无还本续贷等惠企举措,“一对一”量身定制专属金融产品。

  宁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专属评价体系,开发更多“专精特新”金融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领域创新风险,为企业提供信用保证保险等特色产品服务。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批量化融资增信,扩大融资担保规模。

  二是强化人才保障。研究制定人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中级职称自主评价全覆盖。通过组织“院士-‘专精特新专家’”座谈会、“科技特派员”、校企对接等活动,解决“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和人才支撑问题。如,联合西北工大宁波研究院,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总裁CEO班等一系列培育活动。

  宁波加强中小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职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培训,合理安排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或者深造,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维权难、维权慢等突出问题,建立跨部门“专精特新”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与维护制度,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成立中国鄞州(智能电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在全省首创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制度。

  宁波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编制发布主要出口国知识产权维权实务指引,提升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质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建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经验与借鉴价值

  合理化构建企业培育梯次 壮大优质企业后备力量

  宁波按照“发展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结构,构建了合理的企业培育梯次,为“小巨人”企业储备了中坚后备力量,对全国“小巨人”培育路径的构建颇具借鉴意义。一方面,各地应该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结构,合理化完善长链条动态培育库,形成清晰明确的发展路径并制定相应的奖补政策,细化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成长性、阶梯性奖补政策,激发企业成长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以强化弱项、补齐短板为着力点,以产业链为核心,拉长产业链条,加强“链主”企业对链上薄弱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专精特新”队伍,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

  精准化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拓宽优质企业上市渠道

  宁波通过开设“专精特新板”及定制专属金融产品等多项举措帮助企业纾解融资痛点,为全国推动企业上市提供了宁波样板。一方面,引导优质企业合理制定上市规划,对计划上市企业开展精准上市辅导,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等新型金融工具,对成功上市和符合一定条件、拟上市的“小巨人”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对主营业务良好、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小巨人”企业不抽贷、停贷;另一方面,鼓励地方政府搭建资本市场对接平台,改变企业单纯依靠自我资金滚动发展的理念,让各类合格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成长,促进风投创投资本与产业的早期对接,加强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与拟上市后备企业对接,抢抓北交所扩容机遇,推动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高效化加速成果转化运用巩固优质企业市场优势

  宁波通过搭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并强化产权保护。一方面,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搭建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紧跟市场需求,鼓励企业专利产业化,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支持“小巨人”企业利用绿色通道为新技术、新产品高效获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分析和安全监测,为中小企业形成“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全链条保护格局。

在产权和创新的土壤上育出“专精特新”

杨继刚 企业转型专家 知行韬略合伙人

  让产权保护为“专精特新”保驾护航,让产业链协同为“专精特新”升级换挡,让赋能补短为“专精特新”提质增效,宁波市关于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集成化培育的做法,这三点非常值得借鉴。

  什么样的土壤(环境)上能长出“专精特新”?宁波市关于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集成化培育的做法,给了大家更多启发。在这方面,宁波模式有三个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第一,让产权保护为“专精特新”保驾护航。“创新理论”之父、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创新是艰难的,往往会经历失败,对产权的保护才能让创新者免除后顾之忧。如果知识产权不能被很好地尊重和保护,那么“专精特新”就不能全力以赴做创新,就不敢在关键技术领域做突破。

  在这方面,宁波市的做法可圈可点: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维权难、维权慢等问题,建立跨部门“专精特新”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与维护制度;在浙江省首创“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制度”,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成立了中国鄞州(智能电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通过“确权-护权-维权”等一揽子专项产权服务,让“专精特新”企业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做创新。

  第二,让产业链协同为“专精特新”升级换挡。“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的。这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最需要的是,让科创资源快速整合,实现从“企业创新”到“产业链创新”,再到“生态圈创新”的跨越。

  在这方面,宁波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共性关键技术,组建48家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浙江省最多)和12个创新联合体;同时,宁波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鼓励大企业“发榜”提出技术合作需求,邀请“专精特新”企业“揭榜”开展技术攻关;宁波还搭建了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与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这些做法值得国内其他区域借鉴。

  第三,让赋能补短为“专精特新”提质增效。如何让“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竞争优势,心无旁骛地发展?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赋能,一个是补短。所谓赋能,本质上是让“专精特新”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更强;所谓补短,就是不让那些“专精特新”企业所不擅长的经营要素,影响和阻碍“专精特新”企业的持续发展。事实上,赋能和补短都是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质增效。

  在这方面,宁波强化了金融精准支持,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开设“专精特新板”,打通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上市辅导、专业估值、融资咨询等服务;宁波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专属评价体系,开发更多“专精特新”金融产品和特色服务;研究制定人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中级职称自主评价体系等。通过赋能和补短,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全面提升竞争力。

  有了产权保护,有了产业链协同,有了赋能补短,宁波会长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再添力量。

  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