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工业领域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的领航者;
把齿轮传动之脉搏,谱信息时代之新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分析

团体标准促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0 | 来源:标象限标准化研究 |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标准作为技术上的“通用语言”,既是人类技术进步的成果,更是助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通过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以标准的全面提升推动产业的全面升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1.现状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并非质量第一。三个情况可以说明:

  一是2011—2022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12.5%、10.2%、11.1%、7.7%、8.9%、8.4%、8.5%、10.3%、10.7%、10.0%、12.2%、9.4%,即以现行产品质量标准衡量,每年有10%左右的产品质量是不合格的,造成资源浪费十分巨大。

  二是制造业大量低端产能过剩与大量高端产品进口并存、低端产品销路不畅与高端消费外流并存、大量产品出口与贸易摩擦不断并存的现象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高端材料、新材料、核心零部件、重要装备、芯片等还存在卡脖子现象。

  据抽样调查,2019年全国有19.68%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其中技术标准是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92.08亿美元,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新增成本达161.14亿元。我们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还是价格的竞争,其品质往往差那么一点点。国内某袜机企业的一位老总说,一台袜机德国制造喊价100万元,我们可以做到其性能的99.99%,但还有0.01%,这就是技术制高点。

  三是标准制订跟不上生产发展,这个问题近年来有所改观,但还有距离。我国国家标准标龄长、标准缺位、标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2.发展团体标准的必要性

  2.1 法律有要求

  团体标准是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协调相关经营主体共同制定的标准。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指出,国际上通行的由市场自主制定团体标准,能够快速反映需求,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要坚持放管结合,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要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

  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2017年修订后的《标准化法》第18条、20条、21条规定,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经营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

  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2 制订有规范

  《标准化法》第27条规定,国家实行团体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国家鼓励团体标准通过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GB/T 20004.1-2016《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GB/T 20004.2-2018《团体标准化第2部分:良好行为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委 民政部印发了《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这些法律法规标准从根本上规范了团体标准的发展秩序。

  2.3 产业有需求

  团体标准具有制订速度快、工作机制灵活、有利技术成果推广、技术指标先进等特点。终端产品、大型装备、产业集群的上下游企业既是独立的经营主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技术标准是各企业之间互联互通、协同协作、质量提升的纽带。

  具备相应能力的行业协会、学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以提高产业、产品整体水平和质量竞争力为目的,构架标准体系,协调相关经营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技术、工艺、质量、管理、服务团体标准,将成熟先进的工艺方法、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由产业链相关主体约定采用,有利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代性,有利于保证各层级企业主体的合理利益,有利于产业链整体优势的提升,有利于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是遏制企业间低质低价竞争,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的有效方法。

  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以标准固化创新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2.4 试点有成效

  国家标准委先后两批选择了通信、电子、汽车等183家全国性社会团体作为试点单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696家社会团体在平台注册,已发布团体标准77240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报导,浙江省坚持政府主导、协会统筹、企业主体,制订“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品字标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目前已制订3000多项,计划到2025年制订4000项,通过“提标、对标、达标”行动,实现质量效益的双提升,如嵊州厨电、台州智能马桶盖等产业质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3.思考与建议

  3.1 系统设计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整体效能

  以终端产品、大型装备为例,各部件既有独立性,又具相关性。标准化的系统思想告诉我们,如果在设计中只关注某一点的合理性,而不考虑对其他相关部件和整机的影响,可能会“制造”一个新的质量隐患。如果设计得好,有可能实现1+1>2的效果。

  著名的“米格-25效应”就是标准系统思想运用的典范。专家发现当时“米格-25”所用的许多零件与同期美国战斗机相比要落后得多,而其整机性能仍然优异。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机。

  如果我们产业的龙头企业能以长期生产实践经验、数据分析为依据,以标准的形式把先进经验固化下来,优化协调各部件的质量要求,通过标准化实现不同部件之间的兼容、协调和整合,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有效支撑降成本、提质量目标的实现。

  同时,根据标准化简化、优化、互换原理,通过最大限度地使用标准件、通用件、标准化模块,对加快产品设计开发速度、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据美国科尼尔管理咨询公司测算,每增加一个零部件,就要新增加2500美元管理成本。如厨电行业,电磁炉与燃气炉、水槽与洗碗机、消毒柜与蒸箱、烤箱、碗柜等,可分、可合、可互换,用户选择余地大为增加,就是标准化、模块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既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又可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2 构建生产标准体系,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分工精细、生产环节和生产主体众多,规范各生产主体行为,使生产全过程有序、有效、协调、一致、受控,标准化是不二之选。如飞机等大装备,其以百万计的零部件,一般由多个国家的成千上万家企业协作生产,这些企业间的无缝对接,靠的就是“标准”。

  以标准规范生产管理,以标准统一产品质量要求,以标准保证各个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以标准保证供应链的有序、有效运转。总之,要以标准实现产业链的全面、全程管理,最后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协调、有序,达到最佳秩序。

  3.3 构建服务标准体系,提高顾客满意度

  装备、家用产品从设计到售后都有一个服务问题,即与用户的沟通协调问题,特别是现在的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问题更为突出。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服务的规范化、优质化。有的企业虽然有400统一客服电话,但难以打通,即使打通了也不解决问题,客服还会告诉你打生产的、销售的、售后的电话,搞得顾客很“无语”,顾客满意无从谈起,这就是缺少服务标准的最直接表现。

  要提升顾客满意度,服务标准化是必经之路。如用户沟通方面,在初次沟通阶段,要充分了解顾客需求,全面展示产品特点、特性,与顾客充分沟通,并为顾客提供多种解决方案。

  在设计阶段,有关细节要讲明利弊供顾客自由选择,设计方案要得到客户书面确认,订立规范合同。

  在生产阶段,规格型号要准确,质量要保证,装箱物品要齐全。

  在售后阶段,不但承诺到货、安装时间要遵守,服务行为要规范、程序要到位。用户的电话咨询、投诉要实行“首问责任制”“最多一个电话”为客户解决后顾之忧。更要加快服务保障体系的标准化,加强产品质量信息(包括消费者使用习性)收集反馈、从而指导产品开发设计。同时要以标准优化服务质量,保证企业在世界各地的服务统一形象和服务质量。

  4.结 语

  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是标准化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试点表明,成效是明显的。团体标准在提升产业、产业集群整体质量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纽带,是培育以质量、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 业界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